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档口英语”:英语就是学来“说”的

2013年11月27日 07:23   来源:广州日报   

  七八年前,我第一次自助出国旅行,在柬埔寨的吴哥窟乘坐当地一种叫做“突突车”的交通工具,大概类似于我们的三轮摩托。司机是个二十来岁的年轻人,他是个文盲,可让我惊讶的是,其英语沟通能力却比我这个学了十几年英语的人还强。当地和他一样靠“突突车”谋生的司机,都只是进行了三个月简单的英语培训。干的时间长了,说得就越来越好。原因很简单,说得越好,生意就越多。

  这其实与日前在广州悄然兴起“档口英语”课堂有相通之处。在这个课堂上,小老板们学到的不是英语语法也不是文学词句,而是如何用英语与客户讨价还价、介绍商品、与客户签订单、退货等实用宝典。两者都是在实践中学习,学习需求越大,自然就动力越足;用途越广,就逼得你不得不学好。毕竟,在国际商都的广州揾食,要想生意兴隆,应对外国客户,学好语言是基础。

  档口小老板们想要抓住的是商机,可在“档口英语”的趣闻背后,还是一个如何学习英语的老问题。语言就是这样一门实践性极强的工具性学科。不管你学了多少年,如果总是没有用武之处,能力就难免退化。

  由此联想到日前引发全民大吐槽的关于取消小学英语课和英语要不要退出高考的争论。其实,全球化背景下,英语的重要性毋庸置疑,取消英语的作法肯定是因噎废食。正反双方争议的核心问题其实还是在于如何学英语才最有效。

  传统的课堂英语学习方式缺乏实践性,效果不佳已是共识,可在考试的指挥棒下,英语课时却很多,学生的负担也很重。而有的家长则矫枉过正,层层加码,甚至不惜花费成千上万元在外语培训机构。但其实,培训班一周就一两次,如果平时没有语言环境练习,效果也未必就好。我认为,学校英语,做到打好基础,让学生具备能进一步自学英语的能力就好。

  这样,可以给学生们更多的自我选择,对英语兴趣浓厚的可以加餐,没兴趣的不用浪费时间精力;参加工作后如果有需求,再加入像“档口英语”这样的课堂学习,效率也更高。

  在学英语这条路上,国人误入歧路太远,将一种交流工具看得太重要,职称、学位什么都与英语挂钩,实在荒谬。今后,有更多的像“档口英语”一样的“饭店英语”,“旅游英语”,“交通英语”,让英语回归交流的本义,才是正途。(乐水)

(责任编辑:周姗姗)

分享到:
延伸阅读
  • ·有没有素质莫拿会读英语说事    2016年04月08日
  • ·母语退化不能只怪英语    2013年12月12日
  • ·“英语滚粗高考”,这个可以有    2013年12月09日
  • ·小学“去英语化”靠谱么?    2013年11月21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