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懂华人重视“被看”的心态变迁

2013年11月25日 07:33   来源:广州日报   陈 周 (媒体评论员)

  近日,荷兰电视真人秀《荷兰达人秀》的一名评委遭到媒体和网友猛批。在节目中,节目评委、绰号“戈登”的荷兰歌手多次嘲讽华人选手“小王”(音译)。另有加媒称,加拿大一厕所还惊现“杀光中国人”涂鸦;发现辱华涂鸦的陆女士报警的做法,也惹来争议。

  联系起近日美国ABC遭数十城华人严正抗议并最终道歉的事,似乎最近“辱华”情况多了起来。可仔细一想,这些现象都指向新闻本身一个很著名的“内在规律”:很多时候,并不是某种现象集中发生,而是对某种现象的集中报道,使民众以为某种现象集中发生。“辱华事件”频发也是同样道理,不是说之前一段时间这种现象不存在、突然发生,而是华人越来越重视“别人怎么看我”的问题。其实,这种心理转变不突然,也非单向性的。在华人和其他族裔之间,这种“看”与“被看”关系,正经历着意味深长的转变。

  长久以来,在西方打拼的华人开始处于极其弱势的边缘地位。这种弱势和边缘,又因其较低的政治诉求而把全体华人挤到一个几乎“不可见”的状态。而华人也遵循着“闷声发大财”的传统,并不在意“别人怎么看我”。

  但近几年来,多重因素使“看与被看”的关系发生着根本转变。首先,越来越多的中国人走出国门,让全球都不得不正视华人群体。其次,中国国力增强,西方世界却经历严峻的经济衰落期。这种此消彼长的实力对比,正被一种“羡慕、嫉妒、恨”的复杂敌视情绪所感染。第三,随着几代人的打拼,植根海外的华人不断地向社会上游游动,“被看到”的华人开始在意“别人怎么看我”的问题。

  对华人群体而言,如今越来越多的“出镜率”,似乎不代表着形象趋好。即使并不在海外,国内也开始好奇在意别人“怎么看我”,而且这种心态日趋强烈,我们开始由完全的“向外看”转向“外面怎么看我们”。这种自反性的观察,甚至成为自我认知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在新一轮的“看与被看”的互动中,华人首次面临一个树立形象的问题。

  一直以来,我们输出产品和资本,却较难输出文化和价值观,“土豪形象”难免引起敌视。对国人来说,这就需要国家在传递文化上多下功夫,让世界看到一个向上、勤奋、不断发展的中国。

  回到国内,这种“忧心别人怎么看我”问题,则需要另一种心态。转变歧视眼光、树立正面形象显然是一个长期过程,西方部分人对中国的敌视、误解和偏见短期内无法消除,我们需用更理性的态度来看待。通过别人的眼光看自己,其实不是真正的自我认知,也不是真正的自信;发现并改正自身的问题,不能永远指望着来自“海外观察”,更需要我们“少在乎别人怎么看我”、“更在乎看自己”。

(责任编辑:周姗姗)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