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北京地铁“蝗虫”论(图)

2013年11月11日 07:13   来源:西安晚报   文/盛翔 图/朱慧卿

  “蝗虫”过后的10号线,一片狼藉……北京首都的宽容大度为人称道,但有时候宽容过了头也是最大的诟病。对于恶意破坏北京首都的行为,我们只想说“这里不欢迎你!”——这是“北京地铁”官方微博发布的一条“地铁文明大家谈”微博,瞬间引发网友热议。(11月10日《南方都市报》)

  乱丢垃圾,肯定是不文明的行为。对此,北京地铁以倡导文明的名义发微博呼吁,本意似乎并不坏,但微博用词和叙说方式,却完全走到了文明的对立面,是比乱丢垃圾更不能让人容忍的赤裸裸的地域歧视。

  “北京首都的宽容大度为人称道,但有时候宽容过了头也是最大的诟病”,这种排外的地域歧视论调,实在和所谓“文明”扯不上半点关系。试问,地铁公司身为公共服务提供者,有什么资格选择服务对象,将一部分乘客比作“蝗虫”,对他们嘶喊“这里不欢迎你”?不知道发此微博的北京地铁,之前是否查过身份证,并已确认乱丢垃圾的乘客都是外地人?

  对北京地铁将乘客称为蝗虫并高呼“这里不欢迎你”,绝对不能“宽容过头”,必须查明事实严肃问责,给公众一个说法。如果像北京地铁这种“无与伦比的傲慢”,都可以被无原则地容忍,那在没有垃圾桶的地铁车厢里丢点垃圾,又算个什么事呢?

  

(责任编辑:年巍)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