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北京地铁"蝗虫"微博引争议 何必愤然而下"逐客令"?

2013年11月11日 08:23   来源:长江日报   文/李杏 图/焦海洋

  新闻:10日上午11点,@北京地铁在一条微博中称:“‘蝗虫’过后的10号线,一片狼藉……北京首都的宽容大度为人称道,但有时候宽容过了头也是最大的诟病。对于恶意破坏北京首都的行为,我们只想说‘这里不欢迎你!’”目前该微博已被删除。(11月10日《南方都市报》)

  如今,“蝗虫”俨然已经成了敏感词。北京地铁轻易拿“蝗虫”说事,难免让人联想到地域歧视的阴影。

  看来,北京地铁在发这条微博时,大有“忍无可忍”的无奈。车厢整洁不再,确实令人痛心,但“宽容过头”之说未免让人纳闷。一座城市,首先是生活之所,即使是首都,作为居住之地,也谈不上需要忍耐哪些居民。

  公共文明需要每个人的共同参与,这个过程往往也不是一蹴而就的。有些网友就开始讨论,地铁上是不是需要更多垃圾桶,并且自发呼吁维护乘车环境。总之,北京欢迎的应该是八方来客,何必愤然而下“逐客令”?

(责任编辑:周姗姗)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