差异与歧视:“蝗虫论”何时休?

2013年10月23日 09:13   来源:中国网   郭峰

  近日,一则题为《内地高考状元香港车祸死亡,千人点赞称蝗虫》的媒体消息流传网络,再次引起了广大网友有关“蝗虫论”的热议。其实,自2009年“蝗虫论”之声于某香港IT论坛出现之后,港陆矛盾的相关事件就此起彼伏,时见报端。与此同时,港陆网民之间的“论战”之声也不绝于耳。

  港人也好,内地人也罢,在日常生活中,多数人都是本本分分,谁不是尽力与人为善,期盼安居乐业?谁又愿意整日和他人怒目相向,恶语相加,彼此“口角”不断?平心而论,口角抵牾、互补买账的丑态百出,大概对所有人而言,都是“损人不利己”的“愚蠢行径”了。

  那么,港陆两方之间究竟发生了什么?究竟能有什么“不可化解”的矛盾情绪,使得各自竟然自降“人格”,互相侮辱,互相进行“人身攻击”?

  回顾香港回归的这十余年历史,我们会发现,港陆关系的发展呈现出了截然相反的两个面向。一者是港陆之间经济、文化上的广泛交流,尤其令所有爱国人士欢欣鼓舞、喜闻乐道、自豪不已的,是赴港个人游开放之后,内地游客对香港经济复苏的巨大贡献。一者是交流碰撞过程中无法避免的冲突摩擦——利益上的、社会规范上的、心理上的,具体则是围绕着“双非”儿童、在港内地学生、移民福利、游客不文明行为等问题展开的。

  首先是“双非”儿童的困局,据港特区政府的统计数字显示,截至2012年11月,“双非”儿童数量已有20多万。港政府每年为“双非”儿童提供的学费资助都过亿港元。而在港内地学生人数日增,到2010年有8724人。在港人看来,教育资源的紧张,很大程度上是“双非”儿童和内地学生涌入的结果。据相关调查显示,2004年到2011年2月,超过31万内地人持单程证抵港移民。在港人看来,数量庞大的移民推高了房价(2011年内地人在香港买房占到了香港整体成交的19.2%,涉及资金达到600亿),又在一定程度上抢占了社会福利(2011年4月10日,150名港民游行反对财政预算案向内地移民发放6000元福利)。近年来内地访港旅客极速增加,在一定程度上已经超出了香港现有的旅游容量。据统计,2011年访港内地游客达2810万人次。部分游客的不文明行为,容易引发了港人的反感(如前几日内地游客地铁进食引发的争论)。

  众所周知,港陆之间的差异,是不可争辩的历史事实。其中既有政治经济制度层面的差异,又有法律道德层面的不同,还有文化心理层面的分殊。可以说,十余年的香港回归史,同时也是港陆双方在政治经济、法律道德、文化心理上的交流交往史。

  就人与人的交流交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言,一定程度内的摩擦冲突是加深双方理解的有效途径。因为,接触、冲突的过程就是探索彼此底线、建立交往模式、促进互相理解的过程。实际上,摩擦冲突就是交往双方“接触-误解(冲突)-理解(融合)”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环。在这个意义上说,港陆之间“冲突摩擦”的爆发,其一,是在所难免的;其二,又恰恰表明了港陆交流的程度已经相当深入,当下正是交流的关键时期。

  如何相对平稳、相对有效地渡过这个“冲突摩擦”不断的关键时期?如何化解屡屡升级的“冲突摩擦”?

  客观地看,此时迸发出的各种摩擦矛盾同时也为港陆双方提供了着力改善的方向。具体涉及到:教育资源的有效配置。如何在保障“双非”儿童受教育权利的前提下,如何在保证港陆人才高速流通的前提下,缓解港地教育资源的紧张?

  利益的双赢。全球化的国际形势下,对众多国家和地区而言,移民是普遍现象,与此同时,因移民而导致的社会福利冲突、就业问题、文化冲突也十分突出(比如中国移民在加拿大的社会福利问题)。人们之所以选择移民,很大程度上为了享受移民国和移民地区更为优质的社会福利、教育等资源。移民作为合法公民,有权享受同等的社会福利和其他社会资源。因此,移民问题的核心是如何完善区分制度,使得社会福利和其他资源的分配更加公平。更为广泛地说,实际上是如何缓解外来人员与本地人的利益冲突,如何让外来人员享有相应的社会权利。这不仅仅是香港的问题,北京、上海等等诸多城市和地区都面临着这样的问题。

  深度开发旅游资源。内地游客对香港的经济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但激增的游客数量既是对香港本身的冲击,同时也严重影响了游客的出游质量。如何深度开发港地的旅游资源,控制游客数量,分散游客密度,需要政府相关部门和旅游市场的双重作用。

  就内地游客的不文明行为而言,涉及到的仍然是“国民素质”问题。少数人不经意的行为,导致了相当不良的社会影响。对此,港民并非惟一的受害者,也不应据此迁怒大多数内地游客。此类摩擦的发生,实际上为国人反思“公民素质”和“公民道德”提供了宝贵的机会。让“低素质的表演秀”退出历史舞台,是每个人都应该承担起的社会责任。

  总而言之,港陆之间摩擦冲突的化解,两地人之间差异的共存、歧视的消除,既需要政府层面、制度层面上的保证,同时也需要两地公民自身的努力。其一是努力消除过激情绪,其二是努力达成相互理解。

  我们应该认识到,少数港人如今的过激情绪和过激反应,其实是诸多问题累积的结果,其中有地区文化差异的因素,也有港人在融入中国大家庭过程中的身份焦虑的因素。过激的反应需要双方的退让,你持“蝗虫论”,我持“狗论”只能加深双方的误解,于彼此毫无益处。要切实解决问题,化解摩擦,达到真正的交流和融合,就要寄希望于平心静气的思考和按部就班的行动了。彼时,“蝗虫论”和“狗论”自然休矣。

(责任编辑:周姗姗)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