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中国员工敬业率世界最低,是污蔑还是写实?

2013年11月10日 08:05   来源:羊城晚报   

  “中国工人”作为群体曾获评美国《时代》2009年度人物亚军。《时代》评价称:中国经济顺利实现“保八”,在世界主要经济体中继续保持最快的发展速度,并带领世界走向经济复苏,这些功劳首先要归功于中国千千万万勤劳坚韧的普通工人。

  围观

  近日,盖洛普公司公布其2011- 2012年对全球雇员对工作投入程度的调查,结果显示,敬业员工比例最高的国家为巴拿马、哥斯达黎加和美国。东亚地区敬业率最低,为6%,低于世界水平一半多,而调查的东亚4个地区中,中国(包括香港)最低,也为6%。

  驳斥 中国工人很敬业

  爱她踢小勾:多少外企把厂子挪中国来了,中国工人不敬业还不亏死他们?

  云妮洛普和糖果赛车:综合智慧和劳动力价格,中国工人是世界上性价比最高的,“世界工厂”不是徒有虚名的,不是谁都配叫的。

  游雨漓:美国人不是没事光请假吗,老板大多是受气包,这也叫敬业?日本韩国居然也不高,这调查结果尤为奇葩。

  认同 钱少压力大敬业没心情

  老張家的毒苗:中国的企业无论是招人还是用人的时候都是抱着捡漏的心态,总希望用低工资招一个商业奇才,让人拿着低工资,干着高强度的工作,还随时会被炒鱿鱼,这样的企业在中国数不胜数,试问如何期望员工敬业?

  wesugi_:薪水低,假期少,单位里等级森严,领导高高在上,不体谅下属,晋升靠关系红包马屁,第一天上班就预见到退休那天的样子。这种环境敬业干嘛?

  新浪天津网友:中国发展太快了,渐渐地会发现身边的人日子比自己过得好,而自己却还在拿那么微薄的收入,想想这些还有心情敬业吗?

  辨析 干得苦不等于敬业

  华源亚太:我公司员工最敬业,因为不敬业就被开了,哈哈!

  huqi_sina:工资低,房子贵,还要缴社保、养儿育女,不小心就遭下岗,不刻苦努力怎么能扛得起这份压力?但这种刻苦实属无奈,不是敬业。

  差异 还是有些幸福敬业者

  风计算:士为知己者死!员工如果欣赏你,自然会给你卖力。

  李刚-HR:人性化的领导把下属的私事当成自己的工作去看,下属就会把工作当成自己的私事去办。他会去探望下属生病的父母,帮下属的孩子找学校,记得给下属过生日,在领导面前把功劳说成下属的。因此,他布置的工作,下属都当成自己私事去办。

  雁门捕快:我的员工很敬业的,因为工资当天发。

  点评

  职业认同低是客观事实

  毛建国:调查表示,中国公司“指挥控制”的阶层色彩强烈。这恐怕是一个客观存在。今天讲官本位,并不仅仅存在于狭隘的官场中,官本位之可怕和严重,就在其对社会生活发生着全面而深刻的影响。不要说在政府机构,就是在许多企业,上下之间也存在着严重的断裂。在许多领导者眼里,自己居于食物链的上游,对员工有着全方面的控制,根本没有人格上的尊重。一些领导为什么特别喜欢开会,就是因为开会时特别是批评时有成就感,以及权力的快感。

  除了人格的疏离,还有薪水的差距,以及发展机会的前途渺茫,这一切叠加起来,发生了“乘法效应”,导致和加剧了劳动者的职业认同度低,个人投入工作的热情不高。而在这一点上,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兴产业做得相对较好。如此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我们会产生一批新兴产业和企业,为什么会创造一个新的“消费时点”。

  因此,别把敬业员工只有6%当雷语,即使真实数据并非如此,但职业认同低还是客观事实。当敬业成了一种稀缺资源时,直接削弱的是竞争力和创新力。

  点评

  是员工不敬业,还是雇主不敬业?

  龙敏飞:某知名社交网站曾发布全球最佳雇主公司评比,谷歌第一苹果第二。在谷歌3.4万名雇员中,任何人去世后,配偶可继续领取半数薪水10年;孩子在19岁之前每月会收到1000美元,还可根据学业延长资助……在这样的企业里,你说忠诚度、敬业度会低么?

  孟子曾经说过:“君以国士待我,我当以国士报之!君以路人待我,我以路人报之!君以草芥待我,我当以仇寇报之!”诚如斯言,若说中国员工最不敬业,其原因很可能是中国雇主最不敬业。据国内一份对大型制造业和服务型企业中268个部门的经理和员工的调查表明,超过80%的绩效评估体系是无效的。当绩效评估无效时,那肯定是人情世故当道,在这样的氛围里,员工如何培养敬业精神?即便一般企业对待员工不能像谷歌那样财大气粗,但在薪资、升迁机会等方面起码要做到公正吧,如果企业自身管理就一团糟,又有何颜面跟员工谈敬业呢?

  (专题整理 小强 感谢新浪网友)

(责任编辑:武晓娟)

分享到:
延伸阅读
  • ·中国员工缘何“敬业率”低?    2013年11月11日
  • ·松下雾霾补贴屏蔽中国员工没错    2014年04月04日
  • ·员工不敬业背后的现实困境    2013年11月12日
  • ·如何期待“今年工资涨幅8%”?    2016年01月13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