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员工最不敬业 “敬人”才有“敬业”

2013年11月09日 07:01   来源:西安晚报   张贵峰

  近日,盖洛普公司公布的调查结果显示,全球员工敬业比例仅为13%,63%员工漠不关心,24%的员工消极怠工。而中国远远低于世界水平,敬业员工只有6%。(11月8日《南方都市报》)

  中国员工的敬业比例只有6%,沦为“最不敬业”。应该如何看待解读这样一份敬业度调查结果,“中国员工最不敬业”说明了什么?要想充分地回答好这些问题,在这里,恐怕主要取决于我们如何准确认识理解把握“敬业”这一根本概念,进而具体搞清楚这样两个关键问题:究竟何谓“敬业”、怎样才能做到“敬业”?

  先看第一个问题,何谓“敬业”?“漠不关心、消极怠工”当然都不算“敬业”,但若仅止于此,显然仍远不足以搞清楚什么是真正意义上的“敬业”。整天忙于工作、常常投入大量时间加班、紧张辛苦程度非常之高,就能算是真正的“敬业”吗?答案无疑是否定的。这正像有专家指出的,“敬业不等于辛苦,这是两个概念”“如果把工作当作饭碗,只看收入,缺乏对工作本身的认可和归属感,就很难敬业”。

  这意味着,“敬业”其实主要是一种基于“尊敬、敬重”等精神情感的内在价值认同、职业归属,并不能简单用“收入”或“忙碌”等外在表象的指标来衡量判断。这也就是说,一份工作职业,即便收入福利水平很高,也并不一定代表从业者就是真正“敬业”的。比如,时下我们的公务员职业,早已是趋之若鹜的公认“金饭碗”,但如果缺乏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职业标准的内在认同践行,显然不可能算是“敬业”,如此前有调查显示,我国“政府机关或企事业单位的员工敬业度最低”。至于一份职业,如果单单只是非常劳累辛苦,那么员工更不可能真正“敬业”,如我国平均工作时间往往最长、辛苦程度往往最高的农民工职业,就是如此。

  再看第二个问题:怎样才能做到“敬业”,或者说,拿什么保证人们“敬业”?在这里,除了从劳动者角度不断提高其职业素养和道德水平之外,笔者以为,更重要关键的出路实际上还在于,从工作本身的角度,如何不断提升其自身“可敬、值得尊敬”的程度和吸引力,确保职业岗位首先也能充分地“尊敬善待”广大职工。毫无疑问,作为一种内在精神情感的“尊敬”,任何时候都不可能仅凭“单向”作为就能产生,而只能是双向互动、“互敬互爱”的结果,所谓“敬人者,人恒敬之”,“敬业”当然也是如此,也即,只有职业同时“敬人”,职工才可能真正“敬业”。

  那么,职业究竟应怎样具体去“敬人”?按照此前全国总工会对“舒心工作”的界定,其实无非就是要从这样几个主要方面着手,如“工资收入、社会保障、休息休假”等。而毋庸讳言的是,目前我们在所有这些方面的现状,均还远不如人意,难以充分地体现职业的“敬人”。如“工资收入”,有调查显示“超七成职工不满意工资水平”“我国居民劳动报酬占GDP比重已持续20多年下降”;再如“社会保障”,一面是“社保缴费比例高居世界前列”,一面又是“养老金替代率持续下降,低于国际警戒线”;至于“休息休假”,同样无法令人感受“尊敬”,调查显示,“七成劳动者未享带薪休假权利”。

  就此而言,与其说“中国员工最不敬业”,不如说是“中国职业不够敬人”,或者说“中国员工不够受职业尊敬”,而要想改变“最不敬业”状况,不能仅单方面要求职工,职业本身同样也要“反求诸己”,以便不断提升中国职业、善待职工的程度和水平。

(责任编辑:年巍)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