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夫山泉举报《京华时报》,又走上“告御状”老路

2013年11月06日 07:42   来源:中国网   三刀柔情

  农夫山泉在其官方微博称,4日上午农夫山泉派员上京举报《京华时报》。农夫山泉称,2013年4月10日至5月7日,《京华时报》捏造国家行政主管部门意见,持续28天以连续67个版面、76篇报道攻击农夫山泉,具有明显的预谋和组织性质,对农夫山泉实行舆论暴力。(11月4日《中国新闻网》)

  在“陈永洲事件”之后,财经报道的内幕交易饱受非议,媒体的公信力也遭到严峻挑战。当此之时,农夫山泉“上京举报”《京华时报》“实行舆论暴力”,可谓是天时地利人和俱备,着实赢得了不少民间舆论的理解和支持。

  然而,从法治的角度看,当一家企业认为自己信誉被污,利益受损,不通过法律去维权,反而诉诸公权力的介入,大唱“杨三姐告状”的悲情老调,无论如何也令人深感遗憾。

  谁是谁非虽然还云雾重重,但在浮光掠影中,我们也能从农夫山泉和《京华时报》的冲突中,感到类似事件的“三部曲”若隐若现:先是企业之间的利益之争,然后是媒体为主导的舆论战,最后是公权力的强势介入与摆平。在这中间,各种力量粉墨登场,唯独少了本不该缺席的法治。换言之,谁输谁赢或许是个问题,但法治从一开始就输得毫无悬念。

  表面上看,农夫山泉的“上京举报”合情合理,有据有节,但法治的缺位却让我们不免担忧:如果企业的力量再强势一点,“两根穷骨头”会不会再度上演?法律是公平的准绳,法治是公正的基石,如果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只是几种力量的厮杀,而少了法律的制衡,那么最终的盖棺定论,又如何真正令人信服?在一个本不该有“罗生门”的时代,却屡屡有令人观看《罗生门》之感,试问这究竟是谁的悲哀?

  有遗憾是因为有不满,有不满是因为有希望。在经历一次次遗憾之后,我们不能够压抑内心的期待:希望公权力回归公权力的角色,希望媒体舆论回归媒体舆论的职责,希望法律回归它理应坚挺的位置。

  因此,与其期待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在接到“举报”后有何应对,不如追问农夫山泉的法律维权之路为何受挫。在今年的5月6日,农夫山泉宣布已经向北京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京华时报》赔偿名誉权损失6000万元。这本来是一个好的开始,双方可以对簿公堂,让公众看到一个公正、透明的真相。然而不知道为什么,此事却最终耐人寻味地不了了之,以至于农夫山泉在半年之后,又搭顺风车走上了“告御状”的老路。作为公众,我们有权利知道:为何一件本来有望通过法律解决的纠纷,最终却离法律渐行渐远?

(责任编辑:李焱)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