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与新媒体打交道 充满挑战和变数

2013年11月01日 07:32   来源:新民晚报   徐轶汝

  我是记者,也是本部门微信公众平台“新民法谭”的编辑,之一。

  “新民法谭”从7月26日正式上线至今,已经3个多月了,粉丝数量稳步增长至3000。这段时间,这一新事物得到了众多人的呵护和支持,在此一并感谢。

  回顾最初做方案的时候,最令人纠结的就是产品的定位。用微信的都知道,公众平台的主打功能,是做客户维护和营销,要求“召之即来,挥之即去”。但媒体的强项和优势资源首先是资讯,是内容提供者。这是无法调和的矛盾。

  慎重考虑和讨论后,我们决定踏踏实实先做好内容。拥有一定的粉丝群后,再谋求转型。参考国内其他几大媒体的微信产品,大致走的也是这个路子。现如今,资讯只是这些微信产品中的边缘内容,线上线下的各种互动活动已成为绝对重心。

  在被新媒体全方位包抄的态势下,平面媒体记者的转型迫在眉睫。我就这样赶鸭子上架,成了兼职的新媒体编辑。即便是单纯做内容,也绝对不是将发表在报纸上的内容简单“平移”。首先,没有了版面字数限制的束缚,同样一个话题,在新媒体上的讨论可以更深入、更完整,这就要求编辑有很强的内容整合能力。其次,要想从一长串微信号中脱颖而出被点开,从标题、图片、导语,到排版、字体、颜色,都要精心设计,3个月中我们一直在反复推敲、微调;最后,微信的内容可以大胆一些、犀利一点,“老古板”无法得到年轻读者的青睐。

  除此之外,我们还定制了各种适合在新媒体上呈现的栏目,最典型的莫过于“防骗360计”,每天一个小故事传授防骗秘笈,到如今已经做到第60期了,算是表现“最稳定”的栏目。

  做新媒体需要满腔热情。微信、微信公众平台都是飞速发展中的新事物,每一次的版本升级,功能扩张,都需要我们迅速学习、领会并将之运用到实际操作中。做新媒体更要耐得住寂寞。看看同城媒体的产品,大家都在摸着石头过河,能借鉴的经验实在不多,最终能否做大做强,仰赖于决策,也可能受困于体制。

  未知,所以充满挑战和变数。这也是新媒体的魅力所在吧。

(责任编辑:李焱)

分享到:
延伸阅读
  • ·说说关于中国民法的那些事    2016年06月30日
  • ·民法究竟是公法还是私法    2013年04月15日
  • ·铺好法律基石意义重大    2016年06月29日
  • ·孙宪忠:呼唤“民法典”    2013年04月08日
  • ·中国需要怎样的民法典    2015年08月04日
  • ·为民法典早日颁行鼓与呼    2013年01月09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