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警惕“产业治沙”中偷梁换柱骗局

2013年10月18日 14:11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贾立君

  今年下半年以来,新华社组织的大型集成报道“地球绿飘带”,再次激发起人们对“治沙止漠”、保护人类生存家园的热切关注。不过,在企业“产业治沙”方面,目前出现一些不尽如人意的现象,须引起重视。

  近些年,国家鼓励地方政府和企业应用我国已故科学家钱学森的“沙草产业”理论“向沙漠要效益”,已取得不菲的成绩,吸引了全世界的眼光。特别是内蒙古和甘肃在省级层面还出台系列扶持政策,许多企业付出巨大代价,脚踏实地延长产业链条,创造了上千亿元的良好效益。

  不过,眼下个别企业以治沙名义大面积“圈地”,在搞一些与沙草产业无关的化工原料生产或用水量较大的为城市绿化繁种育苗等活动;个别集团化企业借助“沙草产业”名义获得政府项目支持,从银行大量贷款后,重头资金用于房地产、矿产等开发;还有的“治沙企业”,自己没种几棵树却将大面积的自然绿化和政府封育草地、林地挂上企业的“标签”去表功,套取种种好处。

  可见,虽然沙草产业需通过上下游产品结合,赚取更多的资金周而复始地创造效益,但也需防止个别企业“念歪经”“走偏路”。

  目前,我国的沙草产业尚属起步阶段,要想使这一被钱老称作会掀起“人类第六次产业革命”的沙草产业有一个较高的起点,就必须遵循其理论的新农业文明内涵,审慎把握人与自然界和谐与协调发展原则,将保护生态环境寓于开发之中,寻求“增绿”“增收”途径。

  因此,对于个别将沙草产业理论无限“引申”,甚至偷梁换柱的企业行为,政府该用“打假”措施予以规范,以使政策、资金更好地集中在真正的沙草产业上,朝着“人沙和谐共生”目标迈进。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眼下还有一些企业为决策部门上报沙草产业效益时,虚报数据现象较为普遍。科学的理论需要科学的实践,科学的实践需要科学的规划。如果基本数据不准确,势必会影响总体规划的科学性。所以,地方政府也应建立沙草产业发展评估机制和专项审计制度,以匡正企业行为,保障沙草产业良性发展。

  新华社呼和浩特10月17日专电

(责任编辑:武晓娟)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