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男子为全校学生换手机 土豪家长向智能手机宣战

2013年10月17日 09:00   来源:华声在线   

  [新闻观点]

  上台讲得难受 台下听得也难受

  说到贫困补助金,2011年从河南某大学毕业的小付感受颇深。“我上学时申请贫困助学金是先写申请,然后上报院系,再以班为单位‘演讲’,最后由全班同学投票决定。”小付说,大一时,大家对这种评选方式都不太能接受,上台讲的同学难受,在台下听的同学也难受,“谁不爱面子呀”?“当时有个同学,上台讲到一半就哭了,太难受,没讲完就下来了。”在小付看来,这种方式既伤了自尊,也不一定公平。小付说,她有个同学家庭条件非常不好,但这个同学要强,自己打工挣钱,因此穿得不错,但也因为衣服穿得好,虽然也申请了贫困助学金,却一次也没有评上。

  [新闻观点]

  就像有些家长说的,智能手机就是一个移动网吧,很多学生的手机真是机不离手,甚至有的学生说“离了智能手机就没法活了”。中学时代正是学生长知识、学本领的黄金阶段,如果这些宝贵的时间都被浪费在玩手机上,无疑会对孩子以后的发展产生不好的影响。

  [微言大义]

  @眉飞吧:同为家长,非常理解这种举动!智能机对中学生的影响太大!

  @themythicalbeastIsubdued:沉迷手机是为什么?怎么不看看你们的教育方法?呵呵。除了练题还会什么。除了背政治地理还有什么。智能手机是游戏机?我想很多人都很少回沉迷在手机游戏上吧。现在只要只能手机和网络才能给学生们带来除了书本以外的信息。微博和微信固然有不好的内容。那也比一个只懂书本的人来的有趣的多。

  @蕃茄盯上鸡蛋:替换改变不了什么。这就如同头疼医头,脚痛治脚一个道理。真正要解决孩子玩手机的问题,还是需要靠教育。至于通过何种教育方法改变目前的局面,是需要家长和学校双方共同努力的。一方面,学生家长不应该惯着孩子给孩子买手机,一方面学校要严格禁止在小学、初中或高中教育阶段携带手机进校。

  @伊泽瑞尔:虽不妥也是无奈出此下策,因为治标不治本。

(责任编辑:周姗姗)

共(2)页 首 页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末 页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