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地生果实乃本地“大熊猫”

2013年10月12日 08:22   来源:羊城晚报   唐螂

  “本地姜唔辣”,粤俚有话。这跟俗语中“外来和尚好念经”的意思差不多,只是换个角度的说法,意在把本地物产作比喻用到人情世故上面了。可是,风水轮流转,世易时移,世风流变,有些物事,竟也会出现意外:比如本地姜,自从大肉姜出过问题之后,本地姜的身价,就比外来姜金贵了许多。真是此一时彼一时。

  无独有偶,昨日有媒体报道,特别对本地生果做了一个专题,历数夏茅香芒、胭脂红番石榴、“倔笃”杨桃等水果的种种妙处,感叹这些本地品种的水果,已经“有钱买不到了”。当然,也有乐观主义型的专家为此等现象作出注脚,认为是物竞天择的结果。本地水果无人大量生产,走向式微,这当然是本地水果有缺陷造成的。农产品的生产,是按照经济规律调节的,本地水果物以稀为贵不错,但是产量不高,经济效益有限,自然种植的人就少了,这很可理解。更为糟糕的还有,本地水果种植的成本高,人们种果不如转手买卖外来的水果,所以急功近利的贩子乃至农户,自然按照逐利的经济规律,断了本地生果的生存空间了。

  不过,本地生果“有钱没得买”真的不是问题吗?小的不才,虽无远见,却也没有专家那么乐观。余以为,本地水果风光不再,确有经济规律在起作用,不可怨天尤人。农家按照经济规律办事,也无可非议。然则,作为本地曾经存在的名果名木,虽在生产上有如此这般的问题,但居然在短短数十年间,到了近乎“断子绝孙”的地步,就不是什么简单的物竞天择了。从生态角度看去,农产品物种的产生,是历史上人工培育的结果,稳定下来的物种,那就是历史的成就。保存这些物种,有利于保存物种的丰富性,而从基因学的观点看来,历史上有名的农产品,既然成名,那就自然也有曾经的基因优势在。这些基因优势如果获得发展,说不定新的物种从而出现,可成为新的值得量产的本地生果。来自台湾的水果莲雾,市场上卖得忒贵,但究其物种基因,无非就是麓湖湖畔每年红红一串的“番鬼葡桃”而已。可见,种种水果,是人类智慧的结晶,物种的保存,至关重要,有些物种,一旦真的断了根,那就是不可弥补的损失。

  广州的本土水果买不到了,可能有替代水果,但是其本土水果的物种如果真的没了,那就是历史的遗憾。其实不单是特色水果,就是本地绿化的树种,这年头也是基本上给换了个遍了。广州花城的花木,其实与当年岭南园林盛极一时的那些植被,早就是南辕北辙了。然而,植物很多时候与城市的文化与风格也是息息相关的。历史文化名城和历史文化的名植物,是分不开的,像白兰、素馨、鹰爪、含笑、芍药之属,有多少岭南历史诗文与其相关啊,可是这些花木,已经几成传说了,至少,鲜见普遍种植了。救救岭南的名果名木吧,不应该轻飘飘地说一句“物竞天择”,就将其一脚踢开。相反,我们应当像保护大熊猫一样,保护我们的本土水果和本土花木。

(责任编辑:周姗姗)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