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防护林不应成为“孤岛”

2013年10月08日 09:24   来源:人民日报   王石川

  生态建设没有一劳永逸的“常青树”,也不是任其自生自灭的“孤岛”

  日前,媒体现场调查发现,三北防护林张北段出现了防风林大面积死亡的情况,许多杨树老化死亡,甚至一推就倒。而这种老化现象,在三北防护林地区并不少见。

  三北工程素有“绿色万里长城”之誉,开创了我国林业生态建设的先河,30多年来的不懈努力也取得了显著成效。然而,杨树枯死、林子老化的现实问题也让人们看到,生态建设没有一劳永逸的“常青树”,也不是任其自生自灭的“孤岛”。张北坝上地区距北京仅200多公里,历来是首都抵御风沙的“上风上水”之地,放任防风固沙的杨树整片死亡,不独张北再现“小风黄沙起,大风沙满天”的窘状,京津等地也将面临沙尘暴的侵袭。国庆期间,京津冀等地连续多日被雾霾笼罩,无疑加剧了这种环境忧思。

  杨树死亡,既与杨树进入生命的暮年有关——杨树树龄30年以上即进入过熟期,而张北的杨树防护林栽植年限已逾40年;也与植林思路有关——杨树一旦缺水就易枯死,而张北坝上地区从2000年到2010年地下水位逐年下降,平均每年下降1至3米,大大加快了防护林的衰死速度。万物皆有生命,进入衰朽期的杨树,抵达生命终点本是正常现象,但人为因素也应引起重视。特别是,本该未雨绸缪却疏于应对,致使防护林没有及时合理的新陈代谢。如果及早更新,该打“补丁”的打“补丁”,该换“新衣”的换“新衣”,张北防护林怎会陷入如此青黄不接的尴尬?值得追问的是,这样的“老化现象”在生态建设中,还有多少?又该怎样“亡羊补牢”?

  防护林被称为抗击沙尘暴的守护神,如果风沙攻陷了张北防护林,京津等地的环境状况必然雪上加霜。当视线一片模糊,当喉咙有不适感,当出门成为一种勇气,汹涌其中的,是深沉的痛和伤。在前几天举行的中国网球公开赛中,瑞典名将林德斯泰德抱怨,“13点球场上的灯光就打开了!不想呼吸。”如此言辞,听起来颇觉刺耳,但何尝不是又一种有力的警醒?

  据悉,张北防护林老化问题已经引起有关部门的注意和行动。破解防护林老化难题,不只是资金投入问题,更需要责任注入。坐而论道,不如起而行之;一味抱怨,不如集思广益。既然同呼吸,就要共奋斗,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以壮士断腕的决心,以富有成效的行动,才能一点点地唤回蓝天白云。

(责任编辑:李志强)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