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维持量化宽松暂时稳定了市场情绪

2013年09月23日 08:31   来源:中国网   谭浩俊

  北京时间9月19日凌晨,美联储于美国东部时间9月18日14:00公布货币政策决议,决议表明,联储维持目前的量化宽松规模不变,不缩减QE。即将资产购买计划规模维持在每个月850亿美元不变,其中国债450亿美元,抵押贷款担保债券400亿美元。

  而美国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FOMC)则在公开的货币政策声明中称,将等待更多有关经济活动和就业市场状况的证据,随后才会对资产购买计划的规模进行调整。

  这也意味着,此前一直令市场十分担心且已造成一定恐慌的QE退出风波,也暂时告一段落,市场情绪也可以暂时得到稳定。

  现在的问题是,虽然美联储作出了维持量化宽松不变的决议,不缩减QE。但是,必须看到,这仅仅是暂时现象,是美国经济复苏和就业状况没有达到预期目标的结果。一旦美国经济复苏进入良性发展通道,就业状况明显改善,量化宽松政策的退出也就阻挡不了了。到时候,仍然会对包括新兴市场在内的许多国家经济产生激烈的冲击。而且,量化宽松政策维持的时间越长,未来可能产生的冲击与影响也更大。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从美国即将退出量化宽松政策传言出台以后市场的表现以及美国政府的表态等来看,一方面,市场对量化宽松政策退出是十分敏感而恐惧的,一旦真的退出,对市场、特别是新兴市场的冲击和影响是相当大的。如近一段时间以来印度、印尼等国的货币表现就不难看出;另一方面,美国在作出是否退出量化宽松政策的决定时,是不大可能会考虑其他国家的利益的。相反,希望通过政策调整,能够从其他国家抢夺到更多利益。

  这也意味着,量化宽松政策始终是套在其他国家、尤其是新兴市场国家头上的一道“紧箍咒”,一道随时可以左右市场情绪、左右其他国家政策走向的“紧箍咒”。如果其他国家只是被动地等待美国量化宽松政策的退出,而不积极主动地采取应对之策,将是相当危险的。

  事实上,这段时间以来,美国量化宽松政策退出传言对市场产生的冲击和影响,已经给其他国家上了一堂十分生动的现实教育课。关键在于,在现实面前,到底应当采取什么样的应对之策,通过什么样的途径在量宽松政策退出时,避免或减少冲击与影响。

  令人稍感安慰的是,前一时间的退出传言,已让市场的恐慌情绪得到了一定释放,加上资金逐步向美国回流,市场积累的恐慌与资本风险,已经得到了一定缓解。也就是说,即便美国退出量化宽松政策,也不会使市场受到更大的冲击和影响。更何况,美联储作出的维持量化宽松政策不变,也给了市场消化量化宽松政策退出后可能出现的恐慌和紧张现象的时间与空间。

  这也进一步告诉我们,美国的经济复苏和就业状况改善,并没有此前市场所担心的和外界所想象的那么好,其他国家完全有时间和条件在美国积极创造良好的经济复苏和就业改善条件时,也积极地创造条件改善本国的经济和就业条件,拉近与美国的距离,甚至赶超美国。只有这样,美国量化宽松政策的退出,才不会影响到其他国家的经济,才不会对市场造成严重震荡与恐惧。

  要想让美国不绑架世界,要想让美国的量化宽松政策不绑架世界市场和其他国家经济,其他唯一的办法就是尽快让本国经济步入复苏轨道,尽快让本国的就业状况得到改善,尽快摆脱国际资本对本国经济的牵制与影响。尤其是新兴市场国家,在美国量化宽松政策退出的传言中,已经面临了十分严峻的考验,产生了严重的经济和市场震荡。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新兴市场国家在经济和资产方面的泡沫是十分严重的,如何在资本外流以及泡沫被挤过程中不使经济陷入绝境,是必须认真面对并加以有效解决的问题。

  太多的专家认为,美国量化宽松政策的退出,对许多国家将是一场灾难。这其中,新兴市场国家首当其冲。原因就在于,前些年新兴市场国家发展得实在太顺利了,顺利得已经分不清什么是资产,什么是泡沫,以至于这些国家的决策者也是被数据冲昏了头脑,纷纷作出赶超这个、赶超那个的决策。如印度就提出了要在多长多长时间内超过中国的目标,而“金砖”国家更是提出了与欧美发达国家争夺世界经济话语权的口号,并在金融危机爆发后不久,提出了改革国际货币体系、提高新兴市场国家在国际货币体系中话语权的要求,并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总干事的人选问题上认真地竞争了一番。

  但是,实践结果证明,包括新兴市场在内的其他国家,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无论是经济基础还是可持续能力,仍有相当大的差距。特别是量化宽松政策退出传言以后市场的表现,更说明这方面的差距是很大的。

  所以,面对美联储决定维持量化宽松不变的决议,包括新兴市场在内的其他国家,切不可高枕无忧。维持量化宽松不变,只是暂时的现象。而且,即便符合市场预期,也不可能再象过去那样对市场情绪产生重要稳定作用。国际资本会继续向美国回流,只是回流的速度会稍稍放慢些。更重要的,按照美国经济和就业的现状,维持量化宽松的时间不会太长,给其他国家准备的时间和空间也不会太宽裕。这就要求其他国家必须充满危机感,积极地做好应对工作,避免产生严重震荡。

(责任编辑:李志强)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