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心平”奖为何让人百感交集

2013年09月13日 07:19   来源:人民日报   李泓冰

  只有“心平”的大学老师才能固守讲台。细品这简单的两个字,莘莘学子们焉能“心平”?

  

  如今的大学,一举一动都颇受关注。眼下相当正能量的一条校园新闻,来自近年来学术质量上升势头颇劲的浙江大学:两名一线教师坚持本科教学各获100万元奖励。

  近些年来,我们已经习惯了某些大学内部教学沦为末流的反常逻辑,高校以及社会都在有意无意地用物质分配方面的诱惑,纵容一种奇怪的风习——教授们以著书立说为荣也就罢了,更以拉项目、争经费为要务,一些教师把精力都放在申请各路基金上,视给本科生上课为负担,有时间更愿全国、全世界地跑项目,参加一些用处不大的学术会议,甚至和一些政府官员、巨商富贾以及海外资本拉关系、套近乎。

  尽管不少高校强制规定必须为本科生上满多少课时才能有评聘资格,但是,本科教学仍然是一些高校教授们的“鸡肋”,以至于谁还坚守那清寂的三尺讲台,倒成了落伍且落寞的不识时务者。

  端详获奖的两位教师,浙大电气工程学院教师姚缨英、数学系教师张振跃的照片,面容清癯、衣着简朴,满是恬淡自守的精神气质。而他们所获的这个奖,名称也颇有意蕴:“心平奖教金”。是的,唯淡泊自守,方心平气和。能设此奖,浙大有眼光,也堪为浙大学术进步的注脚。

  姚缨英老师的表白就很心平气和:本科生的基础教育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人才培养的最终效果,大学的核心目的是培养人才,从这个角度来说,老师当然应该坚持在教学一线。

  但,从另一个角度咀嚼“心平”二字,也不免喟然。

  全国的学子拼尽十二年寒窗之苦,冲过高考的难关,不就是期盼着去享受对13亿国人来说还相当珍稀的高等教育资源吗?不就是为了能一亲知名教授、大牌专家芳泽,沐浴庄严的学术洗礼,让自己成才吗?现实却是,只有“心平”的大学老师才能固守讲台。细品这简单的两个字,莘莘学子们焉能“心平”?

  中国的高校,正面临生源不断流失的严峻现实。不少孩子正在用脚投票,别奔他途。有条件的远渡重洋负笈求学,每逢俗称美国高考的SAT考期,奔赴香港考场的大陆考生逐年激增;各地所谓高考“状元”们,也越来越多地弃国内顶尖大学而选择海外名校;而贫寒子弟的父母,也认为一些大学价高质低,读也无益。有学者作过分析,在全国每年近百万弃考大军中,因高考无望主动弃考者不足两成,因出国留学选择弃考者二成,而因就业难而弃考者高达64.6%,农村学生弃考现象尤其突出。

  如何让受教育者得到高质量的教育回报,感到“物有所值”?如何避免被各类学生扬弃?在这样尖锐的提问面前,需要“心平”的当然不仅仅是浙大以及获奖的两位教师……

(责任编辑:年巍)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