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台的坚守,也是信仰的坚守

2016年05月30日 08:23   来源:解放日报   刘宪权

  高校教育是近年社会争论很多的话题。近日,一名教授在评审一篇教育部抽检的博士论文后愤然发文,称该论文差到让他愤怒,并列举了其间折射出的种种问题,成为舆论关注的焦点。许多人在反思这位教授提出的问题时,想到一个问题:一篇糟糕的论文背后,反映出的只是学生的懈怠吗?承担传道授业解惑之责的老师,又应当反思什么呢?

  的确,公众对教育的每一次批评,都是为人师者的一次自我反省的机会。正当“两学一做”专题教育之时,这种反躬自省,有时也关乎对“合格党员”的再认识。身为教师,就是投身于一个学无止境的职业。除了独坐书斋、勤奋刻苦地进行学术钻研,还要善于关注“读书声”之外世情冷暖的“风声、雨声”;而无论在书斋内外,都应当对这份职业保持始终不变的虔诚和尊崇。这不单单是为了保持知识“源头”的“活水”持续喷涌,更是为了体现一名合格共产党员在普通岗位上的职责。

  从教30多年,别人问我为何每次上课都不吃老本,几乎每堂课都有变化,都能用鲜活的案例充实课本知识?我想,就是因为我会关注时事,尝试用紧凑的提问促使学生思考,用风趣的语言活跃课堂气氛。这样做是因为,它不仅仅是一名教师的职责,同时也应当是一名党员的自律。

  党员教师和普通教师的区别在哪里?我想,党员教师首先要拥有对党的教育事业的执着和热爱。教师职业不只是一份养家糊口的工作,而是一份培养人才的崇高事业,高校教师更是肩负着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之人才的重任。三尺讲坛之上,我们不仅仅传播知识,更要为莘莘学子树立理想信念。

  人们常说,现在大学校园也很急功近利。教师们受各种指标考核疲于奔命,常常更像是学店的雇员,而远离了教书育人的初心。现在90后的大学生也很“挑剔”,不管多么有名的教授,你若讲课讲得不好,人家就走人,不给你留一点颜面。这些年人们批评许多教授不愿给本科生上课,除了教授自身的倦怠因素,这也是原因之一。然而,越是在这种变化面前,作为共产党员,就越是应该体现自己的责无旁贷。

  坚守讲台,其实就是坚守信仰。没有教不好的课,只有教不好课的老师。作为教授应该有危机感,唯有不断凝练课堂教学,紧跟时代变迁,上课才能够吸引学生,抓住学生的眼球。从这个意义上,教授不能脱离讲台、尤其是本科生的讲台,是一件天经地义的事,何况是党员教师——作为共产党员,教师要有勇气不断接受学生对你的评价,要把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目标落到实处,把主要的心思和精力都放在讲台上。

  如果说在别的职业中,一名党员做好了工作就是竖起了一面旗帜,那么在教师这个岗位上,一名党员做好了工作就是播下了千万颗种子。“师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诸德者也。”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也是道德的典范。

  我给本科生上的第一节课都要谈到做人,平时的课堂上我也时常教导学生:要做事,先做人。事实上,高等教育中教师的职责远不止于课堂上的传道授业;我执教的刑法课,也不仅仅是研究刑事犯罪的学问。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通过老师的传授感知法学世界的无限魅力,带给他们对于法律的敬畏和景仰;是引导学生人格的塑造,传递给学生砥砺思想的精神品格。一个好的老师,应当让学生深切感悟到:读大学,必须要上课。不上课,待人接物、为人处世的道理靠你自己根本悟不出来,这才是要在大学听课的意义所在。

  习近平总书记说过,“师德需要教育培养,更需要老师自我修养。”合格的党员教师是以身作则、为人师表的老师,这样的老师是学生的表率。我认为,名师不名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做好学生的榜样,兢兢业业工作、勤勤恳恳做人,认认真真教书、踏踏实实育人。

  其实学生最需要的,也不是什么模范、什么名师,而是一位实实在在能把他们教好的老师。信其师,才能信其道,这正是师德的表现。这样的老师才配得上合格共产党员这一称号。

  (作者为华东政法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市教育功臣、国家级教学名师)

(责任编辑:邓浩)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