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环球时报:对叙动武,奥巴马在转移责任?

2013年09月06日 08:09   来源:环球时报   达巍

  当地时间4日,美国参议院外委会以10票对7票的比例通过授权对叙动武提案。这个票数差距并不大,而且并非按照党派划线,民主党、共和党都有人投反对票。这说明是否对叙动武在美国国会仍是高度分裂的一个问题。从目前美国媒体的调查统计看,在参议院支持者和反对者力量大体相当,有一半左右的参议员尚未作出决定;众议院形势对动武派更为不利。

  美国国会内部此次围绕对叙动武问题,发生了近年来少见的混乱。不仅两党内部都有动武的支持者和反对者,不纯然以党派划线,甚至在民主党的自由派与共和党的保守派内部也有不同声音,也就是说,投票也不纯然以意识形态划线。有一些议员有不同意见是为了政治原因,为反对而反对;有的反对者则是认为应该对叙利亚打击更猛烈一些。国会议员们要考虑到本党主流意见,但也要考虑到自己选区选民的态度、自己是否有连任压力、自己是否还有诸如竞选总统等更远大的政治目标等。毕竟,对动武的投票记录,将被人长久记录在案。到投票前,美国行政部门以及国会领袖们还会做大量工作,国会内部赞同和反对动武的力量对比仍可能发生变化,很多人的政治盘算只是种讨价还价的技巧。奥巴马要获得国会授权、特别是众议院的授权并不容易,但是国会内形势可能会向着有利于动武的方向移动。

  在美国历史上,总统绕开国会发动战争的例子并不罕见。奥巴马政府2011年3月19日在未获国会批准的情况下介入利比亚战事。直到当年6月1日,针对利比亚的轰炸行动已持续72天,超过了总统单边战争决策权为期60天上限,但议员们也只能谴责其“违法”。那么,为什么奥巴马这次为了一个“惩罚性”动武,竟然主动表示要征得国会同意呢?实际上,奥巴马这一姿态,与其复杂的动武心态、无奈的中东战略有莫大关系。美国划下“红线”,有所谓“可信度”问题;奥巴马身边助手如国务卿克里、国家安全事务顾问赖斯都是人道主义干预的坚定支持者,这些因素都在推动奥巴马采取武力。但是另一方面,奥巴马以反对在中东的战争上台,背着诺贝尔和平奖的光环,面对着不支持动武的美国国内民意和国际舆论,要下定决心,甚至背负骂名,又谈何容易。于是把最终决定权推给国会。可以说,无论国会投票结果如何,奥巴马的目的已经达到了。

  在“阿拉伯之春”之后,奥巴马政府尝试和温和的伊斯兰派系接触、合作。美国希望一方面“顺应民主潮流”,不站在各国反对派的对立面上,符合美国价值观;同时通过合作,又能确保美国在中东的利益。但埃及等国的情况让奥巴马的期望完全落空,而叙利亚反对派的组成也十分复杂,变数很大。美国在叙利亚乃至整个中东缺乏明确的中东战略。动武的目的究竟是什么?没有地面部队参加的“惩罚性”打击能取得什么效果?要推翻巴沙尔政权不太可能;要改变叙国内战争形势也不容易;甚至由于动武讨论太久,叙政府已做好准备,因此连惩罚效果也未必有多少。

  就目前而言,中国在中东安全事务中发挥重大作用的能力有限。比如调停叙利亚争端,或阻止美国对叙动武,这都在中国能力范围之外。尽管如此,中国仍应找准机会更多地在叙利亚问题上发出声音,并且作出一定贡献。在国际社会普遍反对美国对叙动武的情况下,中国是否可能提出自己的协调方案,作出一定斡旋努力,至少可以更好地展示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的国际形象。▲(作者是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美国研究所所长)

(责任编辑:武晓娟)

分享到:
延伸阅读
  • ·对叙动武 后果将比伊战更严重    2013年08月29日
  • ·“动武执法”折影射出啥?    2014年06月13日
  • ·奥巴马继续寻求对叙动武支持    2013年09月09日
  • ·美国动武,解决不了叙利亚问题    2013年09月09日
  • ·美国对叙动武为何“犹豫”了?    2013年09月04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