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跳出减负困局,功在善做“加法”

2013年09月03日 14:11   来源:南方日报     毛巴总(顺德)

  近日,不留作业、等级评价、一科一辅等小学生十条减负新规征求民意稿出炉,引起社会、学校、家长的广泛反响。

  发布学生减负令,这并非第一次。对于为学生减负,有人如此形容——“年年减负年年负,岁岁出招岁岁遭”。虽有过头之嫌,但确实折射出我国基础教育的长期顽疾。减负,就是减去与学生年龄不相称、不符合教育规律的学习负担。但为什么一次次减负成效式微,学生课业过重、家长不堪其扰、老师无可奈何的现象依然?关键是把减负这道复杂的课题当作简单的减法了。换言之,学生减负,功夫在减外,不光要做足减法,更要做好“加法”。

  一方面,加强打击形式主义。减负的形式主义,主要表现为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明修栈道、暗度陈仓,这边厢减负了,那边厢增负了。这既有学校的原因,虽然“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做适当练习是必要的,但有的学校害怕升学率下滑,跳不出近乎妖魔化的题海战术;也有家长的原因,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固守所谓的“不能输在起跑线上”,千方百计让孩子上各种补习班;还有社会的原因,唯分数论英雄氛围仍旧浓厚。这些病因不除,学生减负的现实难以改变。

  另一方面,加强课堂质效建设。学生学习的大部分时间空间在课堂上,减负增效,关键在于让教学更加高效,让课堂富有效率,真正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不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与求学热情,变“要我学习”为“我要学习”,变“为学习而学”为“为兴趣而学”。实现这一目标,老师必须提高教学能力,不应成为学生学习的“填塞者”、“灌食者”,避免“教不会练会、练不会考会”的旧习。

  更重要的是,加大考试招生制度的综改力度。减负进行了多年,但依旧近乎“风雨不动安如山”,从根子上说,是“死而不僵”甚至愈演愈烈的应试教育在作祟。只要应试教育的评价指挥棒仍在上下飞舞,让学生自主探索的减负目的就难以达到。为此,要加大考试招生制度的综改力度。义务教育阶段,坚持就近入学、电脑派位,严禁各类“掐尖”式的考试录取,真正把学生从“分分计较”的考试工具中解脱出来;对于中考与高考,要逐步形成“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制度,真正把学生从机械训练、死记硬背的应试备战中解放出来。

(责任编辑:李志强)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