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生减负一直是社会热切关注的话题,陕西省教育厅明确小学一至二年级不留书面家庭作业,其他年级作业总量控制,每周要有“无作业日”。(10月10日新华社)
教育主管部门的初衷是好的。如此次陕西省教育厅为了“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要求“不得分重点班”,“小学一年级的教学安排要坚持‘零起点’。减少考试次数,不用考试成绩为学生和班级排名次”,并要求学校和家长委员会加强协调合作。
不难看出,设立“无作业日”给学校和教师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琢磨更加有效的课堂教学,做到“堂堂清”,避免“无作业日”结束后面临一堆的作业。在没有作业的同时,教师还应探索如何教会孩子去生活,去发掘,去游戏,真正过好“无作业日”。
事实上,“无作业日”并非新闻,江西、武汉等地教育部门早在2005年就出台规定,将每年“六一儿童节”定为小学生“无作业日”。上海、郑州、乌鲁木齐等地也曾在不同范围内设立“无作业日”。
中小学生的减负工作,为何老生常谈却常常要谈?这说明各地的减负工作并未真正落到实处,往往出现“学校减负,社会增负”、“教师减负,家长增负”的现象,甚至出现“学校一减负,培训机构偷着乐”的情况。孩子们作业负担依然沉重,想要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成为奢谈。
可以想象的是,学生减负将至少遭遇两方面的压力,第一重压力就来自于家长。在独生之女时代,好成绩以及进入名校成为公认的子女成功标志。而名校资源有限,孩子们的竞争将越来越激烈,起点越来越早,距离越来越长。
所以,教育部门和学校出台“无作业日”等减负措施后,在家长普遍存在“输在起跑线”的担忧的情况下,很有可能额外给孩子布置作业,或者去求助校外培训机构,这就是“教师减负,家长增负”。这样就导致培训机构赚了钱,补课经济的虚火烧得更旺,而孩子的负担不减反增。而另一方面,减负降低了学校和老师的责任,是否会导致课堂质量下降?
第二重压力来自于学校。在应试教育怪圈中,学校同样面临升学的压力。而过去这些年,小升初、中考和高考并未发生根本性的改变,仍然是考试。为了升学率这个重要指标,学校不得不以作业、考试等形式不断加强训练,明里暗里给孩子进行名次排座。如果一切都还是以考试成绩说话,孩子的负担永远不会真正减下来。不管是文化课考试,还是加入艺术、体育指标,哪怕只靠一门,学生的负担还是十分沉重。
我们也看到,一些学校推行“无作业日”后,采取了其他的配套、辅助措施,学生的负担减轻了,成绩也没有下降。这说明,以“无作业日”为代表的减负措施应该有效,而其效果的发挥、推行之路的久远,并不能简单依靠单独一项措施,必须依靠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和升学制度根本性的改革。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学生减负应该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更需要教育部门、学校、家庭、社会形成合力。在成功学的“药方”盛行的时代,各方都应耐心停下来,认真地思考一番:什么是成功?什么才是孩子真正想要又真正需要的?这或许能让“拼孩子”的战争能够稍微不那么激烈一点。
(责任编辑:武晓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