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心申遗不如用心护遗

2013年08月28日 11:19   来源:荆楚网   范子军

  昨日,联合国教科文民间艺术国际组织中国区主席陈平做客“金沙讲坛”,讲述“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她透露,为了申遗,全国各个地方每年总共要花大约3亿元。因此,各个地方应该冷静看待世界文化遗产,不能为了发展旅游而盲目申报。 (8月26日成都商报)

  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争取得到权威确认,进而提升知名度,获得相应的维护扶持资金和其他优惠,更好地惠及社会大众,原本是件无可厚非、值得称道的好事。然而,近年来兴起的一股“申遗热”,却似乎越来越偏离了“保护”、“惠民”的根本目的,而成了增加旅游收益、追逐眼前政绩的一种策略和捷径。

  反观当下各地“申遗”行动,至少存在这样几种倾向性的问题值得重视,一是重形式上追求进入“世遗”名录,轻实质上的保护、开发、利用,似乎申遗成功了,就可以躺在“世界文化遗产”的光鲜名头上睡大觉了,而很少或没有投资必要资金,落实维护、修缮、开发措施;二是申遗目的“醉翁之意不在酒”,一旦成功往往意味着景点门票大幅上涨,或炒热附近地产经济,甚至了反而对宝贵物质文化遗产实施破坏性开发,完全走向了反面;三是功利性极强,不管是否具备条件、有没有必要,纯粹为一个虚名而不惜大把烧钱,有的甚至别出心裁搞捆绑、打包申遗,以满足官员的虚荣心和政绩欲。

  正是基于以上种种因素,一些地方的“申遗”已经变了味、走了样,盲目申遗、功利申遗、烧钱申遗也就不足为奇,如此“申遗”,明显悖离了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自然会引发公众的普遍反感和有识之士的担忧。因此,从宏观层面规范、完善申遗机制,让申遗不再随心所欲、信马由缰,促使各方更重视用心护遗,显得极为必要而迫切,从某种意义上说,用心护遗比热心申遗更务实,更具实际价值和长远意义,也是申遗应该回归的本义所在。

(责任编辑:年巍)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