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进文风 贵在求实

2013年08月22日 07:31   来源:人民日报   袁荣祥

  文因事而发,业因实而兴。重读80年前毛泽东同志的《才溪乡调查》,感到又一次接受了深刻的马克思主义优良文风教育,对于在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中大力倡导求真务实的优良文风,有了更深切的体会和认识。

  文风求实,就要转变思想观念、增强自觉意识

  文风是党性党风的体现,关系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关系党的执政能力,关系党的形象和事业的兴衰成败,也关系宣传的影响力、感染力和媒体的公信力。

  我们党历来重视文风建设,始终倡导优良文风,党的历代领导人对改进文风都有过深刻的论述。毛泽东同志对党八股“八大罪状”的剖析,习近平总书记提倡“短、实、新”,反对“长、空、假”的重要讲话,都对华而不实的文风作出了尖锐批评、对树立真实务实的文风提出了明确要求。我们党在延安整风中反对党八股,在解放区新闻队伍中反“客里空”,在改革开放之初开展真理标准大讨论,十六大以来在新闻战线开展“三项学习教育”,以及近两年的“走转改”,虽然内容和形式有所不同,但一以贯之的是反对形式主义,倡导生动活泼、喜闻乐见、言之有物的文风,其精神实质是对“真”和“实”的追求,目标是密切联系群众、服务人民。

  宣传思想文化战线作为担当精神构建和思想引领的上层建筑,肩负着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的重要职责,其教育、引导、宣传、鼓舞、凝聚等功能的实现,首先都需要受众喜闻乐见、愿意接受,这就必须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实事求是、求真务实。不良文风违背党的性质、宗旨,同党肩负的历史使命相背离,在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中如果任由不良文风蔓延,不仅会严重损害自身形象,更将降低党的威信,使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在群众中失去吸引力、感染力、亲和力。这就要求我们深刻认识不良文风的严重危害性,大力纠正不良文风,积极倡导优良文风,以实际行动带动全社会改文风、转作风。

  文风求实,就要深入调查研究、全面掌握实情

  没有调查研究就没有发言权,不做正确的调查研究,同样没有发言权。只有倾听群众的呼声和愿望,掌握群众的思想与情绪,了解群众的困难与需求,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才能更加贴近基层、贴近实际、贴近群众,才能更好地担负起宣传和发动群众的职责。改进文风,首先就要深入基层、深入群众,调查研究、了解实情。

  从1930年到1933年,毛泽东同志三次深入才溪乡开展调查,走访了才溪的各个村庄,分别召开了苏区工作人员、乡苏会工作人员、工人、贫农代表、耕田队长等各种类型人员的调查会,在此基础上写出了《才溪乡调查》一文,为我们深入调研、改进文风树立了典范。

  近两年来,宣传思想文化战线的同志认真贯彻中央关于开展“走转改”的部署,满腔热情地深入基层、走进群众,体察国情省情民情,反映基层火热实践,涌现出一大批基调昂扬向上、内容生动感人、充满生活气息的精品佳作,为宣传思想文化战线带来了一股清新务实之风。但调研不深入、报道不真实、内容不生动等现象依然存在,甚至有个别人不出家门、不下基层、不到现场,或者到了现场也不作深入调查研究,只是蜻蜓点水、做做样子。我们的一些正面宣传亲和力、感染力不够强,时政报道程序化现象尚未彻底改变,典型宣传不够真实可亲,存在这些问题的原因,很重要的就是对实际情况了解不深,对人民群众的所思所盼捉摸不透。

  宣传工作的主体是人民,深入基层实践、贴近人民群众,才能打动群众、赢得群众。这就要求我们持续深化“走转改”活动,牢固树立新闻宣传“源于生活、还原生活”的理念,发扬“光着双脚跑新闻”、“田间地头当舞台”的优良传统,真情倾听群众呼声,积极回应群众关切,反映群众创新创造,多采写有现场温度、有思想深度的新闻报道,努力用鲜活的实践成果阐释中央的决策部署、用基层一线的变化反映经济社会的发展进步;牢固树立社科理论“心系民生、为民立言”的理念,紧紧围绕人民群众的诉求和愿望,确定研究方向、明确研究任务,深入到经济社会发展一线开展调查研究、剖析典型案例,深入到人民群众中去阐释科学理论、普及社科知识,在服务大局、服务群众中推动社科理论工作上新台阶;建立健全常态化、长效化机制,不断拓展走基层的广度和深度,引导宣传思想文化工作者把深入实际、调查研究作为自觉追求和行为习惯,不仅身到基层、更要心到基层,不仅集中走基层、更要经常走基层,真正把基层的情况、群众的呼声摸清吃透,赢得人民群众的信赖和认可。

  文风求实,就要树立问题意识、推动问题解决

  问题是时代的声音、群众的呼声,问题是推动工作创新的突破口、检查工作成效的重要标准。树立问题意识,才能更好地把党和政府的声音传递好、把当代社会的主流展示好、把人民群众的心声反映好。改进文风,就要深入实际“望闻问切”,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直面问题、研究问题、回答问题、推动问题解决上下功夫。

  1933年11月,中央苏区军民奋起反击国民党军队第五次“围剿”的紧要关头,正是党内“左”倾冒险主义进一步蔓延之际,迫切需要研究解决“要不要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能不能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怎样建设农村革命根据地”等重大问题。带着这些问题,毛泽东同志三次来到才溪进行社会调查,对才溪人民在根据地的政权建设、经济建设、扩大红军、文化教育等方面工作进行了全面、系统、周密的调查和科学的总结,用典型事例和铁的事实,鲜明回答了在国内革命战争环境下,根据地建设不仅十分必要,而且完全可能。

  当前,我国发展处于关键时期,改革进入攻坚期、深水期,社会思想多元多样多变,一大批新鲜经验需要总结提升,一大批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需要研究解决,一大批群众关心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需要阐释回答。这就要求我们不断提高社科理论研究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提高舆论引导的权威性和公信力,进一步引导社科理论工作把改革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党委政府需要解决的难点问题、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问题作为研究阐释的重点,积极探求有效的思路办法,着力推动科研成果向领导决策转化、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充分发挥在解决实际问题、服务人民群众中的独特优势;进一步引导新闻宣传、文艺创作工作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敢于触碰矛盾,敢于和善于分析回答现实生活中和群众思想上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紧紧围绕人民普遍关心的就医就学、住房社保、食品安全等热点问题深入引导,把怎么看与怎么办结合起来,摆事实、讲道理,以理服人、以情动人,更好地释疑解惑、凝聚共识;进一步引导舆论监督工作着眼于推动落实、促进发展,把重点放在党和政府重视、人民群众关注、现阶段有条件解决的问题上,真实反映情况,深刻分析原因,及时提出建设性意见,推动问题解决。

  文风求实,就要学习群众语言、优化宣传效果

  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归根结底是做人的工作,只有用群众的语言讲群众关心的身边事,群众才会愿意看、看得懂,愿意听、听得进。改进文风,就要摒弃空话套话,用清新朴实的文字、生动活泼的语言、亲切动情的表达,进一步提升宣传实效。

  《才溪乡调查》文字浅显但主题突出、观点鲜明、内涵深刻,完全用群众的“大白话”,总结了农村革命根据地建设的经验,讲出了大道理。反观今天的文章,确实不乏“长、空、假”现象,有的有意无意将文章添枝加叶、短话长说;有的空话、套话多,既不触及实际问题,也不回答群众关切;有的堆砌辞藻,词语生涩,让人听不懂、看不懂等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群众的思想最鲜活,群众的语言最生动。深入群众,就来到了智慧的大课堂、语言的大课堂,我们的讲话、文章就可以有的放矢,体现群众意愿。”这就要求我们在宣传思想文化战线进一步倡导平民视角、平等交流、平实文风,引导宣传思想文化工作者注重学习运用群众语言,像朋友聊天一样、像讲故事一样、像拉家常一样,说实话、说新话、说老百姓的话,多一些“沾泥土”、“带露珠”、“冒热气”的宣传报道,多一些短、实、新的作品文章,用浓厚的生活气息、强烈的真情实感打动群众、感染群众,使我们的宣传更加清新活泼、新风扑面,让人们爱读爱听爱看。

  (作者为中共福建省委常委、宣传部长)

(责任编辑:年巍)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