涵养我们的公共意识

2013年08月15日 09:06   来源:广州日报   

  公共文明标注社会成熟度

  “中国人为什么会这样?”前段日子,一张中国游客卢浮宫前水池泡脚的照片,曾引来关于国人文明素养的热烈讨论。耐人寻味的是,人们发现许多金发碧眼的游客也有同样举动。

  “别人可以,我为什么不行?”这样的提问方式,显示了国人的个体意识、权利意识的觉醒。但放在卢浮宫的语境下,却少了些说服力:在景观水池里泡脚,既有碍观瞻,也难言卫生,何况旁边还有禁止戏水的标牌。即便有一些“同道”,充其量证明别人和我都错了,而非我做得对。遇事只逞一己之愿,不求反躬自身,强调个人而忽略他人、强调自己而忽略社会,这样的思维方式,实乃阻碍国人提升公共意识、塑造公共文明的重要原因。

  守住规则这根文明底线

  在看得见的公共场合,无视规则是对旁人的冒犯,在目光不及的领域,则有可能是对他人权益的侵犯。别人看病要排队拿号,我找关系试图加塞;应聘本是公平竞争,我非要上蹿下跳找熟人。得逞之后,这些“关系学”的拥趸往往还自鸣得意,殊不知,关系压倒规则、只讲结果的庸俗“成功学”,恰恰是对社会秩序、社会文明的冲击。

  无视规则、爱走捷径或许提升了个人效率,却会让社会的齿轮处处卡壳。规则之上的秩序才是最大的公共品。在马路上,你想开得更快些,我也想开得更快些,不讲通行规则,结果只能是堵成一团;你的孩子想就业,我的孩子也想就业,不靠能力靠关系,只能造成人才选拔机制的瘫痪,损害整个社会的信心。规则固然不能让每个人都走得最快,也未必能保证每个人都能得偿所愿,但起码能保证规则之上的公平,维护公共空间正常运转所必需的秩序。

  素质提升要培育公共性

  公共空间的一些另类纳凉,成为一道独特“风景”:图书馆里吃饭、地铁站中遛狗、商场电梯上打闹……这样的“众生相”,让人在高温天气中,更增几分焦躁。只知有我而不知有他,只知有私而不知有公。这些公共场合未曾改变的陋习,在某种程度上折射中国文化在“公共性”上的缺失。

  公共意识无疑是现代文明的标志之一。但我们所强调的公共意识,并非期望每个人必须变得无私,也不是要求在行动上完全利他,而是意味着公民有责任既“发现”个人利益、也“发现”社群利益,最终认识到每个人对所在社群,都负有社会“契约性”的自治责任,都承担着文明“诠释者”的社会使命。如果说是公共规范意识、公共利益意识、公共环境意识、公共参与意识,构筑了现代公共意识的底座,那么“公共性”在每个人身上折射出的现代素养,则标注了一个民族迈向现代化的文明高度。

(责任编辑:李志强)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