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要建立多层次的市场投融资渠道,实现市场资金自由流通、各取所需
创业板指数自去年12月份以来,已经翻了一倍多,引起资本市场广泛关注。那么,创业板为中小企业发展能提供哪些方面的助益呢?在中小企业发展的不同阶段,如何选择融资手段呢?
7月初,国务院发布的《关于金融支持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提出,适当放宽创业板对创新型、成长型企业的财务准入标准。日前,证监会发言人在回应如何“放宽创业板财务准入标准”的问题时表示,总体思路是在符合法规的基础上,在保持创业板板块特色的同时,适当放宽创业板对创新型、成长型企业的财务准入标准,提高创业板对企业业绩暂时波动的容忍度,使创业板更有力地支持经济转型升级。
目前证监会正在研究修改创业板首次公开发行的财务条件。而证监会于2009年发布的《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在创业板上市管理暂行办法》,对于发行人的财务要求为:最近两年连续盈利,最近两年净利润累计不少于一千万元,且持续增长;或者最近一年盈利,且净利润不少于五百万元,最近一年营业收入不少于五千万元,最近两年营业收入增长率均不低于百分之三十。
在这两套标准中,由于第二套标准对利润要求低,投行会认为风险比较大。因此在实际操作中,依据第二套标准上市的企业几乎没有,大家都选择遵循“连续盈利且持续增长”的这一较高的标准。但在经济波动时期,企业很难不受经济环境的影响。加之创业板公司由于规模较小,行业非常细分,抗风险能力低,遇到经济下行时更加容易受到影响,很难实现连续盈利且持续增长。
但这些都是中小企业固有的特点,偿债能力弱、财务规范性差、缺乏完善的公司治理机制等,这是这类企业固有的特性,那么接下来的问题是,要么改变现有金融市场属性来迎合中小企业的发展,要么按照中小企业自身的发展规律,在不同阶段辅以不同的融资手段,笔者认为后者更为可行,而前者在某种程度上违背市场规律。
股市是一个讲求资本回报率的地方,讲求股东权益的地方,所以一家无法持续盈利的公司,本身对投资者来说就不是一个好的投资标的,一家不能盈利高增长的公司,何谈壮大?
以2013年中报预告增速高于30%作为增长较快的标准,创业板增长较快公司占比较高的行业是:纺织服装(户外)、电力及公用事业(环保、水务)、传媒、石油石化(油田服务)、轻工制造(除造纸以外)、电力设备(输变电设备、光伏)等。
这样分析看,创业板的业绩远不及其指数表现得那么光鲜,相反,其实是低增长、低利润的。从行业发展角度看,业绩增长较快的行业,并非新科技、新技术,而更多的是传统产业,这样看来,也不属于产业转型先锋。换句话说,创业板的实际表现与投资者和政府部门的期许大相径庭。有投资者会疑惑,为什么业绩如此不堪,股价会如此之高?笔者认为其症结在于场内资金流动倾向,在整体低迷的市场环境下,新增资金不足,存量资金有限,要想创造较好的投资收益比,创业板无疑是好的标的物,而一旦赚钱效应产生,又会引发羊群效应,使得创业板成为明星品种。
如果说创业板对中小企业发展提供的助力杯水车薪,那么要想解决这个难题,有没有更好的途径呢?笔者的思路是,在不同阶段辅以不同的金融扶持手段。
由于企业自身特征,中小企业抵御风险的能力一般较弱。早期起步阶段,以自有资金、地方扶持基金、中小企业成立互助担保基金、民间借款、担保公司借款为主。稍微有些规模了之后,可以利用现有资源,进行金融租赁、存货融资、应收账款融资和知识产权融资等方式,另外可适度择时引入天使投资、风险投资、私募股权等模式。而当企业进一步壮大后,就需要有较好的股权流通市场了,对此,日前证监会公布《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有限责任公司管理暂行办法》,自公布之日起实施,这标志着“新三板”市场有了基本的监管框架。
另外,初具规模的公司有了相对完善的财务管理和资产储备后,申请商业银行贷款相对容易些。再接下来,对于一些有希望成长为大公司的企业来说,择时登陆股票市场是个好选择,而且不局限于国内,纳斯达克、港交所都是不错的选择。
至于债券融资,企业债券市场的发展远远落后于股票市场和银行信贷市场的发展,而且中小企业往往达不到债券发行额度的要求,因此,中小企业要通过债券融资几乎没有可能。但按照欧美国家的经验,我国未来债券市场的发展料出现井喷,其规模与速度很可能与前几年的股市相媲美。
总之,对于中小企业发展问题,政府引导和非市场思路基本都很难扭转企业发展固有格局,难免错配,创业板作为中国的纳斯达克,可以解决部分问题,但无法大包大揽,最终还是需要建立多层次的市场投融资渠道,实现市场资金自由流通、各取所需。
(作者系首创期货资深研究员)(证券日报)
(责任编辑:李志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