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8月5日:取消养老金双轨制岂能光摸石头不过河

2013年08月05日 13:56   来源:CE.cn   

    新闻背景: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胡晓义表示,制度的最终统一,也就是“并轨”,这个大方向是明确的。人社部正在抓紧研究养老保险顶层设计方案,将在适当的时候广泛征求社会意见,方案成熟后,所涉及的各项改革举措将逐步实施。(8月4日《人民日报》)

    【质疑】何来社会震荡之忧?
    解决养老金双轨制,既关民生,更关公平。这种问题上一再含糊其词,是不负责任的表现。特别是不能马上彻底改革的理由——减少社会震荡,更叫人费解。养老金并轨,各阶层实现公平养老了,社会应该会更和谐,何来“震荡”之忧?享受低水平养老金的企业职工和社会人员占绝大多数,绝大多数人认为不公平却未引发社会震荡,动一动少数人的奶酪,社会就会震荡?不可信。
    可信的是,有些人惯于拿“稳定”说事,以让他们想做和不想做的事情都能名正言顺。公示财产,有些人不愿意,说“影响社会稳定”;精简机构、裁减超编人员、减少领导职数,有些人不愿意,也拿“稳定”遮掩;量身定制、萝卜招聘,安置领导干部子女就业有成文或不成文的规定,有些人十分愿意,就说这是“为了干部队伍稳定”;机关变相福利分房、低价团购商品房、定向经适房等等,有些人也愿意,于是也被上升到关乎“机关稳定”的高度……规则的制定者本身也是利益获得者,“【详细
    【期望】不要忘了农民
    讨论养老金“双轨制”改革,往往聚焦在“双轨制”本身上,即机关事业单位和企业职工的养老金不一致问题上导致的两个标准。但是,在这个“双轨制”之外,广大的农民群体却被忽略掉,成为“遗忘的一群”。这本身就是不合理的,因为这是城乡二元体制埋下的伏笔,是一个问题更是一种遗留。在养老制度改革的讨论范围内,人们往往聚焦于“双轨制”本身,却忽视了农民群体的存在。
    所以,在讨论养老制度改革的时候,务必需要更加全面认识,将农民群体纳入考虑的范围。现在正在推广的农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算是一个积极的尝试,但还是远远不够,每个月55元左右的养老金基本是杯水车薪。【详细
    【措施】不能光摸石头不过河
    有人将养老金并轨比喻为“分蛋糕”式的“自我革命”,其核心就是调低降高,实现公平公正。这就意味着,现有的既得利益者,必然作出让步,并为此付出实质性的代价。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期间,李克强在回答记者有关改革深水区的利益触动问题时表示,改革中触动利益比触及灵魂还难,但别无选择。由此可见,进入了深水区的改革攻坚之难,如果没有坚定的改革决心和勇气,那么就很难取得实质性的进步。
    其实,养老金并轨的试点早在2009年1月就在山西等5省(市)进行,只不过石头摸了多年,就是没有见着过河。试点成效究竟怎么样,取得了什么经验,有什么教训,未有全面的信息出现在公众视野。如果连试点都举步维艰,全国性的“顶层设计”,恐更将遥遥无期。从实质上讲,养老金并轨改革是一个利益博弈的结果,故而改革的设计和实施,就离不开所有利益相关人员的参与。一方面,改革应有明确的时间表和路线图,才能彰显改革的勇气和决心,也才能倒逼改革的进度和效率;另一方面,改革必须搭建公开博弈的平台,让所有人都有机会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详细
    中国经济网编后语:
    社会的发展不只是做蛋糕,更在于切蛋糕。为了最大限度将“蛋糕”分配公平,需要“切蛋糕者”最后拿,而养老金双轨制改革正好反其道而行之,规则的制定者本身也是利益获得者,自己不会割自己身上的肉,也就只能拿“不能简单并轨”、“需要深思熟虑”等一连串公关用语忽悠人了。

 

回顾:往期“经”点热评

(责任编辑:周姗姗)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