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在热浪中探索城市热灾管理体系

2013年08月01日 07:02   来源:红网   王垚烽

  “屋内桑拿,汗水洗澡,躺下就是铁板烧;大街上,看吊带短裙,分外妖娆……”受“副高”强势且稳定少动等因素的影响,近期,三分之一个中国进入了“烧烤”模式。截至29日,全国有43个市县日最高气温超过40℃,53个市县出现极端高温天气。一时间,各地版本的《沁园春·热》风靡微博。

  作为回应,7月30日,中国气象局局长郑国光签发命令,启动重大气象灾害(高温)Ⅱ级应急响应,这是今年以来气象部门启动的首个高温Ⅱ级应急响应,也是自2010年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制定以来,气象部门启动的首个针对高温的应急响应。(7月31日《新京报》)

  提起洪水、干旱,人们自然而然会将其视作灾害,但对于高温,尽管其威力丝毫不逊于前者,中暑甚至热亡的悲剧一再发生,但无论是舆论还是政府,却鲜有将其当成“灾难”来对待的,甚至“战高温、夺高产,流大汗、做奉献”还曾被宣扬成一种值得赞许的精神品质。在此观念的影响下,尽管这些年从国家到地方,相继制定并采取了一些措施,如2009年建设系统强制午休、2010年中暑被列入职业病目录、2012年《防暑降温措施管理办法》颁布……但总的来说,面对高温,我们仍缺乏成熟的应对体系。

  但诚如社会学家肯林堡所言,热浪是一种特别的灾难。近些年,一些发达国家开始构建城市热灾管理体系,像抗击震灾和水灾一样对待“热灾”。譬如芝加哥市就规定,气温达到40.6度以上,全市启动紧急计划,所有市政建筑都要进入24小时制冷状态,免费开放供市民乘凉。这些理念和实践,对于正在经受高温炙烤的国人来说,显得尤为宝贵。

  毕竟,在全球气候异变及城市热岛效应不断加剧的背景下,“高温年年有”似乎已不可避免。既然无法阻止高温的来临,那么有关部门就应该未雨绸缪,尽可能地把高温带来的不利影响降至最低,确保市民在高温天里的生活品质与劳动尊严。

  众所周知,每当发生洪涝、干旱,政府总会启动一定级别的灾害应急响应机制,并采取相对应的抢险应对措施。现在,这套机制被引入到热灾的预防管理上,无疑是件好事。但能否发挥预期的作用、如何进一步完善并扩大涵盖范围,我们要走的路还有很多。比如,在高温天来临之前,对相关水电设施进行检查维修,防止高温天里出现跳闸、停水等突发情况;当气温达到一定度数,尽可能多的开放一些公共场所供市民纳凉,避免再发生“地铁赶人”的事情;而一旦遇到有人中暑,立即开辟绿色通道,使其能得到第一时间的抢救……

  总之,站在群众利益的角度,诸如抗热降温这样的民生善政是多多益善。如果有关部门能够把这一切都做细做好,搭建起完善的城市热灾管理体系,那么等来年高温天再度将临之时,才有底气大声宣告:我们已经做好了一切应对防范的准备!

(责任编辑:李志强)

分享到:
延伸阅读
  • ·央视降薪30%为何闹乌龙?    2014年08月12日
  • ·保障房可租可售还要可监可控    2014年04月01日
  • ·对高温灾害须明确责任普及常识    2013年08月02日
  • ·“烧烤时节”要有“热灾”概念    2013年08月01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