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能奥林匹克”何时到中国

2013年07月26日 09:30   来源:人民日报   白天亮

  ●中国从事制造业的人员达2亿多,世界第一。但包括世界技能大赛在内的各种技能竞技活动在中国始终人气不旺。没有一流的技工,就没有一流的产品,也不利于提升中国制造的竞争力

  有“技能奥林匹克”之称的世界技能大赛本月在德国落幕,中国队获得一枚银牌。银牌也很难得,但与中国“制造业第一大国”的地位相比,似乎不太相称。如果再和奥林匹克运动会相比,这一竞技大赛在我国的知晓程度、关注程度、获奖选手的明星效应,更是天差地别。

  世界技能大赛至今已举办42届,是各国比拼、展示技能水平的最高平台。之所以称之为“技能奥林匹克”,不是单纯要借奥林匹克的名气,而是二者确有颇多共通之处。曾有人这样概括:“举重、射击、田径等体育运动体现了人在运动场上挑战人类体能极限的能力,车、铣、刨、磨等技能活动则体现了人在生产环节挑战完美的能力。”技能竞赛用脑用手用力气,最高层面的竞技往往需要把人的水平发挥到极致,与体育运动类似。何况,在德国等欧洲国家,世界技能大赛同样大名鼎鼎,摘得金牌的“蓝领冠军”所受关注及影响力与体育明星比差不到哪儿去。

  中国从事制造业的人员达2亿多,世界第一。但是,“技能奥林匹克”在中国知之不多,包括世界技能大赛在内的各种技能竞技活动始终人气不旺。这实际上正是中国技能人才现状的投射。

  “企业高薪招不来技工”、“高级技工年薪20万”、“技工院校就业率接近100%”——这样的新闻并不少见。然而,市场紧缺、就业形势严峻,依旧未能改变人们不愿意学技能、当蓝领的局面。有两项权威调查数据:只有1%的人不介意当工人;90%以上的家长希望孩子读大学而非职校。当技工,哪怕已经成为高级技工,说起来也不是什么有面子的事。在国外,不乏许多因纯粹热爱某项手工艺而去钻研技术的年轻人,而我国去学技能的80后、90后,则往往是无奈的选择。此次世界技能大赛的获奖中国选手就是这样,“穷人的孩子早当家”,为了早些挣钱补贴家用才去学手艺。

  没有一流的技工,就没有一流的产品。一线工人整体技能水平不高,不利于提升中国制造的竞争力。据统计,我国工业产品平均合格率在80%左右,每年因不良产品而造成的损失上千亿元。说起“质量一流”,国际上排在前边多数是德国、日本,而“中国制造”则常常与“粗放”、“不够精致”等联系在一起。这种差距同样体现在世界技能大赛中。一位带队者曾谈到国际性技能赛事与我国在竞技规则上的不同。譬如钻孔,国内常常比特定时间内钻出多少个合格的孔,出去参赛才发现,许多赛事明确,特定时间内钻出的合格孔再多,如果之前有一个不达标,成绩立刻被否定。

  中国每年举办若干国际性的竞技赛事、论坛会展,不妨也考虑申办一届“技能奥林匹克”。如果有一天,中国人对技能竞技也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也能像在奥林匹克运动会上那样频频摘得金牌,相信中国的高技能人才会拥有更多的社会认同感和职业荣誉感,中国走向真正的制造业强国也为时不远了。

(责任编辑:周姗姗)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