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任丘市一家镀锌厂肆意将污水直接排放到沟渠中,记者陪同举报群众拍摄现场照片后赶到当地环保局举报,主管副局长梁清晨称群众的举报失实,坚称排污口早已堵死,极力为排污企业辩护。举报群众指责他分明是一屁股坐在排污镀锌厂的立场上,梁竟指着举报群众和记者拍案而起并大爆粗口,让大家滚出他的办公室(7月23日《燕赵都市报》)。
“水里和陆地的不是一个部门管,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不是一个部门管。我听说世界上有四大尴尬部门,中国的环保部就是其中之一。”前不久,环境保护部部长周生贤的这番话,道出了环保部门在执法中的尴尬。环保部门的执法困境客观存在,不仅职能交叉重叠,更重要的是,在“金山银山”与“绿水青山”之间,基层环保部门往往没有选择权。但是,这并不意味着环保部门因此就可以心安理得地毫无作为,甚至以污染企业的代言人和辩护人自居。
“如果发展的结果使健康人变成了不健康的人,变成了瘸子、跛子,这是对发展的一种讽刺。这种发展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周生贤部长讲的其实只是一个常识,如果人都没有了,发展当然毫无意义。现在的问题是,我们的环保官员有没有将这样的常识落实为履职的使命?“环保基本靠风,测污基本靠鱼”,环保技术上的落后其实并不可怕;真正可怕的是,环保官员根本不把污染当回事,不仅不主动发现问题,面对群众举报,甚至高喊“滚出我的办公室”。
查处污染排放本是环保部门法定职责,公众因为相信环保部门是为人民群众办实事的,才到环保局举报排污企业。但身为环保局长,面对群众真凭实据的多次举报,视而不见充耳不闻,不仅不到现场去看,还睁着眼睛说瞎话,坚决否认企业排污,这该让人怎么想呢?是不是有腐败寻租与权钱交易,或者干脆环保局长就是企业股东?这可不是什么执法的“尴尬”,而是敷衍塞责与失职渎职。有关部门很有必要对如此坚定维护污染企业利益的环保局长展开调查。
所谓“行政运作不专业”,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主管某项工作的官员可能对该领域一窍不通,而权利责任不明确又使其缺少主动作为的动力。说白了,就是尸位素餐混日子,多一事不如少一事。除非有上面的通知,除非有上面的任务,否则他就不愿无缘无故去查任何一家企业,这样既不会在政绩上有问题,还能为本部门“创收”不菲的“保护费”。
在喊“滚出办公室”的局长眼里,群众的举报对他来说显然不是有益的帮助而是纯粹的麻烦;而在感到心寒的举报人眼中,这样的环保局长早就应该回家卖红薯了。环保部门要想少些“尴尬”,就不能任由喊举报人“滚”的环保局长滥竽充数。
(责任编辑:周姗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