拒做“高知坏人”也需社会环境支撑

2013年07月18日 09:53   来源:千龙网   

  没有煽情、没有调侃,只有温情的叮嘱。近日,清华大学4000多名研究生在校体育馆上了“最后一课”,校长陈吉宁的临行叮嘱聚焦于两个字——良知,他嘱咐学生要坚守良知,拒绝做“高知坏人”。

  作为一种难以忘怀的集体经历,作为一道必不可少的“文化大餐”,毕业典礼得到了越来越多的社会关注。在眼球效应时代,毕业典礼如何走出俗套、推陈出新,给毕业生留下难以磨灭的青春记忆,从来都不是一件容易事。如果说“根叔”的“亲民”路线和宿管阿姨吴光华的“温情”风格感动了大家,陈吉宁拒绝做“高知坏人”的警世格言则引发了人们对当下高等教育的讨论和反思。

  社会转型时期,有限的社会资源,激烈的社会竞争,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甚至改变了人们的是非观和价值观。即使在相对封闭的“象牙塔”,世俗社会的浸润也同样不可避免,功利主义也有着不容小觑的生存空间。学术不端也好,考试作弊也罢,对社会底线的突破成为一种见怪不怪的常态。

  这一切,早已引起有识之士的反思。蔡元培先生曾说,“大学是研究高深学问的地方,不是升官发财的阶梯”。北京大学老教授钱理群认为,大学校园中存在着一批“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他们高智商、善于表演、懂得配合,更善于利用考评机制达到自己的目的;在清华大学校友、青年作家蒋方舟看来,这些人就是“教育和世俗标准下的少年得志者”。

  正如著名社会学家孙立平教授所言,底线“实际上是一种类似于禁忌的基础生活秩序”,是一种维系社会正常运行的“最低道德保障”。虽然底线有着相对稳定的容量,但在时下的社会生活中,这样的底线经常被突破,以至于“安全用油、杜绝复炸”的小吃店店主成为“良心油条哥”、身患重症为顾客办理退卡的理发店店主成为“信义店主”,成为稀缺而清新的道德样本。

  对于即将走出校门的研究生来说,“坚守良知,将是你们走上社会面临的第一个挑战,也是终身的考验”。在高校治学也好,在其他领域工作也罢,每一个毕业生,都会在人生的漫漫长路上经历诸多的挑战与考验。是遵从心中的道德律,做那些“只要愿意就做得到”的事情,还是从工具理性出发,将良知和底线“选择性遗忘”?

  坚守良知、守卫底线,做善良、正直、诚信、守信的人,既需要青年人的行为自律,也离不开社会环境的支撑。只有不断推进社会公平正义的机制建设,不断进行社会心态的涵养与重塑,坚守良知的故事才会越来越多。(杨朝清)

(责任编辑:年巍)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