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拒做高知坏人”,制度建设比个人自律更重要

2013年07月18日 06:52   来源:红网   王志顺

  没有煽情、没有调侃,只有温情的叮嘱。昨天,清华大学4000多名研究生在校体育馆上了“最后一课”,校长陈吉宁的临行叮嘱聚焦于两个字——良知,他嘱咐学生要坚守良知,拒绝做“高知坏人”。(7月17日新华网)

  近年来,人们对诸如食品行业的诚信缺失、官员队伍中的腐化堕落、学界的学术浮躁和道德失衡以及社会上世风日下,人心不古之类的叹息,时有所闻。另,以“一百步”的大恶为遁词,掩饰乃至纵容“五十步”的小恶的现象也不少。诸如此类的问题,不仅显示着一些人良知萎缩的势头,而且正如陈吉宁校张所言:“一再触碰社会良知的底线,不断拷问着人们的心灵”。

  在这样的现实语境下,作为我国著名高等学府的负责人,选择敦促、引导该校4000多名研究生坚守良知,拒绝做“高知坏人”,并将其作为该校4000多名研究生毕业离校的赠言,决不是可有可无的事情——因为只要素有“社会良心”之称的知识分子(高知也是知识分子的一部分)坚持良心向善,并培植人们向善的自律,就有希望迎来社会文明的重振旗鼓。反之,知识分子良知泯灭或自甘堕落,可能会影响整个社会的道德失衡。

  但话又说回来,虽说做个坚守良知的高知或者做个“不坏”的高知很重要,但显然在这个问题上不完全取决于高校的敦促、引导尤其是高知个人自律,而更取决于相关制度的建设和完善。如果我们不大力推动依法治国,并让诚信缺失、道德失衡、良知萎缩的“坏人”付出沉重的代价,同时,给予高知在国家系统中恰如其分的地位,那么,当这些单纯而善良的研究生们,一旦进入实际生活之中,很可能就会蜕化变质。

  事实上,就拿清华法学院证据法中心主任易延友为例,近日他之所以于微博上发出“强奸陪酒女危害小”的“诛心之论”,固然与其主动放弃了“社会良心”的角色,放弃了现实批判的使命密不可分。但显然,一开始他并不是这样,而是由于我们的某种制度环境始终没有发生根本性的改变,以至于浮躁心态、腐败行为不仅在拼命地“攻城略地”,形成了恶性循环,而且早已广泛地波及到被人们视为“一片净土”的高校,并侵蚀了高校一些不甘寂寞的所谓的教授、专家、学者的内心。更可怕的是,浮躁、腐败者往往并不需要付出多少代价。比如,前段时间媒体曝清华大学与真维斯企业“勾肩搭背”,推出的百年校庆特刊实为“百年官庆特刊”,不仅没有让清华大学负责人“引以为耻”,相反,面对公众的广泛质疑,清华大学相关负责人倒显得一副满不在乎的样子。再比如一些知名高等学府,打着保护知识分子的旗号或者出于维护高校自身道德形象的目的,对教授抄袭的行为只是轻描淡写的处理一下,等等。可以说,某种程度上,正是由于浮躁心态、腐败行为在当前的社会乃至高校见怪不怪,以及相关部门和高校对良知萎缩、学术腐败等现象的一味纵容,才导致了一些教授、专家、学者的内心欲望逐渐失衡和道德良知逐渐泯灭。

  任何良知泯灭,以及事实上美化着纵恶的借口,都强化着作恶的内驱力。长此以往,文明的自毁,就绝非耸人听闻的警告。因此,要想研究生这类高知进入社会之后,始终坚守良知,并远离“高知坏人”,如其寄希望于他们个人道德自律。当然,个人道德自律在任何时候都很重要,不如一开始在高校自身道德良知建设乃至国家相关制度的建设与完善上深下功夫,正所谓“好的制度能使坏人变好,坏的制度能使好人变坏”是也。

(责任编辑:年巍)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