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房联网暂搁浅未必全是坏事

2013年07月12日 13:59   来源:广州日报   马红漫

  距离全国500个城市个人住房信息联网的最后期限已过去十天,有关个人住房信息联网的情况却一直未见官方消息。而围绕住房信息联网落实的民众呼声却日渐升温。

  对此,普遍的观点认为住房信息联网的障碍在于地方政府利益诉求。同时,也有观点认为技术因素是导致联网搁浅的主要原因。

  而在笔者看来,首先一点,行政部门必须要正视公众和社会的呼声,对于此次联网工作搁浅尽快给出准确的解释。更为重要的是,我们必须要承认,中国的房地产调控政策再次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对相关调控政策必须要尽快予以评估分析,制定更加完善的一揽子调控措施。

  其实除了房地产信息联网工作陷入尴尬之外,近期与房地产有关的“乌龙”新闻事件还有很多。其一是房地产调控“新国五条”中,备受关注的买卖差价征收20%所得税政策在执行层面落空;其二是近期市场传闻,已经持续达五年之久的房地产上市公司再融资禁令,可能于近期开禁。事实上,如果与这两个事件对房地产行业的影响力相比,住房信息联网的暂时搁浅其实算不了什么。毕竟公众更加关心房价走势,而购房税和房企融资政策,能够更加直接地影响房地产行业的供求关系,也更能影响市场价格趋势。由此可见,如果以持续数年的本轮房地产调控政策逻辑观察,当下的房地产调控政策可谓重又陷入到进退两难的境地。一方面房地产调控必须持续跟进,因为房价上涨的冲动与市场预期仍然存在,政策基调和措施稍有放松房价必然反弹,之前的调控政策效果随之将大打折扣。而另一方面,房地产行业调控政策的持续跟进已经触及到核心体制问题,并且受制于宏观经济大局,这就会导致力度较大的调控政策措施难免会搁浅。

  制约房地产调控政策强力跟进的原因在于中国经济十几年来,已经在增长上形成了房地产依赖症。而在地方政府层面,地方财政依赖于土地出让金收入和相关房地产税费收入。而从今年上半年以来,国内经济增速出现减低迹象,虽然这种减速仍在调控部门的容忍范围中,而且属于主动调控的结果,但现实的经济的冲击也不容忽视。特别对于地方财政而言,经济增速的下滑影响了地方政府的掌控能力,也制约了未来诸如城镇化体制改革的推进。我们把城镇化改革认为是中国未来经济增长的重要看点,但是如果地方财政无力推动基础建设,显然城镇化改革推进就会遇到瓶颈和制约。而在一系列问题,特别是地方财政和中央财政分配体制改革还没有突破之前,房地产调控政策继续强力跟进的概率并不大。

  由此可见,当下的房地产市场制度建设需要从更高层面来进行审视。新一轮的房地产调控政策逻辑,需要权衡公众利益、地方财政保障、经济增长诉求等多方面因素,而不再以单兵推进为方向。如果从这个逻辑观察,暂时的调控政策搁浅其实未必是坏事。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新的房地产调控措施可以无限期拖延下去,至少在城镇化体制改革政策框架讨论中必须要予以考量。

(责任编辑:武晓娟)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