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离婚也要限号?让政策性离婚远离生活

2013年07月10日 08:02   来源:光明日报   周 龙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维护婚姻的幸福美满,就是维护社会的安定和谐。实现这一目标,既需要加强社会道德建设,也需要加强制度建设,让政策的制定更加科学合理富有人文关怀。

  “离婚也要限号了?”最近一则被热炒的新闻,把南京市民政部门推上了舆论的风口浪尖。对此,南京市民政局立即出来辟谣称,南京市鼓楼区对离婚采取排队领号的做法,只是一种临时应急措施,根本不存在所谓的“离婚限号”。

  事实上,面对业务量的突然增加,无论是离婚还是结婚,各地民政部门都会采取排队预约领号牌的方式,当天的号全都发放完毕,超出的第二天再来排。这是一个帮人节约时间的便民措施,与购房、购车的限号根本不是一个概念。如此看来,所谓的“离婚限号”,确实有媒体过度解读的嫌疑。

  按说,炒作也炒过了,辟谣也说清了,事情到这儿,基本也该风平浪静了。但公众的讨论却并未因此罢休,为什么离婚多到连民政局都忙不过来了?婚姻的神圣性到底还有没有?讨论到这里,原来那些在民政局苦苦排队等候离婚的人,突然就从被同情者变成了被批判者,似乎他们不仅亵渎了婚姻的神圣,而且还突破了“基本的道德底线”。

  而事实又是如何呢?今年3月份,随着“国五条”的出台,北京、上海、天津等城市,都出现了离婚登记人数成倍增长。今年3月份,南京有4684对离婚,是去年同期的2.4倍;最夸张的是,一个月开出去的单身证明23627张,是去年同期的2.55倍。除了今年的“国五条”,此前的“限购令”等诸多调控政策,都让不少人选择离婚等手段来减少“损失”。

  前些年,哈尔滨市一些中小学校里就出现了一个怪现象:很多女老师都高高兴兴地拉着自己的丈夫去办离婚,有的一家三口在办完离婚后还要吃顿大餐庆祝一番。记者调查采访后发现,这些离婚闹剧的背后,是一些中小学校规定已婚女教师不能享受报销取暖费的待遇,所以“不够条件”的已婚女老师才想出了如此对策。

  住房交易税费也好,取暖费也罢,都只不过是些短期利益。为了经济利益,就放弃神圣的婚姻,实在让人唏嘘不已。但是,对于丈夫下岗领不到取暖费,靠自己微薄工资养家的哈尔滨女教师来说,那区区一两千块钱的取暖费,可是维持生活的必需品。两害相权取其轻,放弃那张婚姻证明的红本本又有什么呢?

  住房限购、学区划定、福利分配等等,我们的不少规定其实都是在扮演着“法海”的角色:你要想保持婚姻,就得受到一定的惩罚,或者新房买不到,或者孩子上学受限制,或者连取暖费都领不到。各项政策规定附着在婚姻关系之上,而且还都是负相激励,在利益最大化面前,人们作出离婚这一“经济”的选择,似乎也在情理之中。

  有统计显示,2012年我国离婚率已经超过了结婚率。“新离婚时代的来临”,既是社会转型过程中家庭观念剧变的结果,也是核心家庭转变过程引发的阵痛。家庭是社会的细胞,维护婚姻的幸福美满,就是维护社会的安定与和谐。而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在公序良俗上加强社会道德建设,更为重要的,还是要加强制度建设,修改完善易诱导“离婚”的相关政策法规,让政策的制定更加科学合理富有人文关怀,防止政策性离婚对家庭生活的破坏。

(责任编辑:武晓娟)

鍒嗕韩鍒帮細
延伸阅读
  • ·离婚成“法宝”折射什么?    2016年06月30日
  • ·520,为什么村里离婚像赶集?    2016年05月23日
  • ·保证离婚(图)    2015年11月27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