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按指标征税实质却成依权征税

2013年07月04日 07:21   来源:法制日报   张海英

  目前正值税收征收管理法修改,在有关机构举办的税收征管法修改专家研讨会上,原全国人大预算工作委员会主任俞光远说,实际税收征管过程中,怎么依法征税,是一个重大的问题。现在我们是依照上级下达的指令性、指标性的任务来征税;而不是按照税法规定的范围和税率来依法征税(7月3日《21世纪经济报道》)。

  稍有常识的人都应该清楚“税收法定”原则。这一原则肇始于英国,现已为各国所公认,其基本精神在各国宪法或税法中都有体现。然而,在我们的实践中,“税收法定”却变成了“税收指标定”,即不是依法征税,而是依照上级下达的指标性任务来征税。这不仅让“税收法定”、“依法征税”成为摆设,而且伤及纳税人,影响征税部门形象。

  在经济增长放缓的去年,多个地方为完成当年下达的税收任务,纷纷征收“过头税”,让企业苦不堪言,也让征税部门和地方政府频频遭遇舆论质疑。尽管财政部、税务总局三令五申不允许收“过头税”,但监管者的三令五申并没有阻止乱征税——不是应收尽收,而是有很大的随意性,比如“预征税”或个别时候有关系的跟领导打声招呼就能少纳税。

  税收征收管理法明确规定“保护纳税人的合法权益”,但收“过头税”明显是在损害纳税人权益。从法律常识来说,应按税法规定的范围、标准来收税,但实际却演变成按指标来征税。不依法征税,无疑让国家的税法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也让法律的公信力、权威性受到损害。如果法律得不到敬畏、遵守和维护,每一个纳税人的权益都有可能受到损害。

  按指令、指标征税的实质是超越法律规定按照权力意志来征税。也就是说,“依法征税”变成了“依权征税”,这有几个特点:一是按照权力部门的需要来征税。比如,权力部门为了考核需要,就会要求税务部门完成相应的税收任务。二是有一定随意性。一般而言法律是“铁律”,不可随意变动,而“依权征税”的征收手段就可以很随意。三是有一定破坏性,既伤纳税人又给政府部门抹黑。

  而且,政府部门不依法征税,纳税人恐怕很难依法纳税,如此,我国税收就会陷入混乱,国家税收收入也不在一个合理的水平。尤其让人不能理解的是,有关方面一边再三强调依法征税,一边又在制定税收收入预算任务——这种任务会层层分解,最终导致按指标征税。因此,依法征税的前提是有关决策部门不能言行不一,而是要统一执行“依法征税”。

  其实,造成“按指标征税”有一个重要原因是,从1985年开始,全国人大将其大部分征税权授权国务院,导致的结果是,目前我国18个税种只有3个是由全国人大立法征收的。如此,政府部门征税时就有了更多裁量权,如何征税就是自己说了算。因此,不少人呼吁全国人大收回税权,以避免政府部门随意征税。如果所有税种由人大立法确定,并监督政府依法征税,显然,按指标征税就没有机会了。

  更重要的是,要通过立法保障纳税人权益来制约“依权征税”。现行税收征管法重征管轻保障,即主要维护的是税收征管权,而不是纳税人相关权益,这几乎成为坊间共识。笔者以为,要么在修改税收征管法时强化纳税人权益保障,要么制定专门的“纳税人权益保障法”。如果纳税人权益真正得到法律保障,无论是按指标征税,还是其他乱收税行为,就会受到纳税人抵制、监督和法律制约。

(责任编辑:周姗姗)

分享到:
延伸阅读
  • ·治堵治霾 限行不如征税    2016年01月22日
  • ·网店征税争议不该成为问题    2015年04月28日
  • ·我们该怎样征税和完税    2014年02月27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