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遏止“狗咬人”,管狗先管人

2013年07月03日 14:55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最近一段时间,各地恶犬伤人事件层出不穷。在四川泸州、辽宁大连、贵州省遵义等地,接连发生藏獒咬死咬伤人事件。广东东方金源律师事务所金焰律师认为,今后各地在制定法律法规时,应该考虑区别对待烈性犬。

  ■一评

  杨金志

  近期,全国多地连发恶犬伤人事件,辽宁大连一名女童更是被藏獒撕咬致死,着实令人心痛!

  “狗咬人不是新闻,人咬狗才是新闻”,这是新闻学里的一句“经典”名言。不过,这是就一般情况而言,最近出现的种种恶性事件说明,“狗咬人”不是个小问题,这已经实实在在影响到了人们的安全感,影响到社会的和谐安定。

  狗是人类的朋友,但不可否认,很多犬只仍是凶性未泯的动物,尤其是藏獒等大型烈犬。我们不能用人类文明的标准来要求狗,但必须要用人类文明的标准要求狗主人。管好狗,关键在于管好人。

  管好狗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在不少地方,爱犬人士和怕狗人士的比例基本是50%对50%。在很多场合,两类人群的观点几乎完全对立。

  众口难调,怎么办?关键还是尊重别人的权利,“让渡”自己的一部分权利。怕狗人士固然要尊重别人养狗的权利,而爱犬人士尤其应当主动作为,用自律赢得其他人的尊重,赢得人们对狗儿的好感。在法律许可范围内,你有做任何事的权利,但也有不妨碍任何其他人的义务。

  然而在当前,从整体而言,爱犬人士们做得还远远不够。君不见,人们带着孩子进电梯,经常赫然见到一只龇牙咧嘴吐舌头的大狗,往往把孩子吓得不轻;走在人行道上,稍不留神就会踩到一堆狗屎;那些在公园里、草地上撒欢打滚的狗儿,有几只是牵着绳子、戴着嘴罩的?更不必说,那些明目张胆违反禁养规定,在中心城区饲养大型烈犬,而且不以为耻、耀武扬威的人,面目多么可憎!

  要管好一件公共事务,一般来说,一靠道德、二靠法律。要管好狗,践行好社会公德、用好现有法律法规,足矣。关键还在于,落实“管”字不能一曝十寒,应内化为养犬人的一言一行、职能部门日常的一举一动。

    新华社上海7月2日专电

  ■再评

  如何借鉴国外“管狗”经验

  杨飞

  最近,恶犬咬人事件频发,很多人都在问的一个问题是:国外有哪些好的经验值得借鉴?

  先来看美国,养狗虽然十分普遍,但养一只宠物狗却绝对不是件简单的事情。要想养狗,首先要办证件,确保狗的健康状况良好。其次,美国法律对此还有诸多限制,规定不管是什么狗,必须给它在脖子上套一个链子。如果没有狗链,狗对别人的安全造成了威胁,它们就有可能被射杀;如果它们随处便溺,就有可能被收容甚至实施安乐死。

  在一向以管理严格出名的日本,政府专门颁布了《狂犬病预防法》,规定各个地区政府必须设有专职兽医作为狂犬病预防员;养狗之人在购买之后的30天内,必须按规定到指定地方进行登记;养狗者必须每年带狗注射一次狂犬疫苗,否则预防员有权将狗“拘留”。任何人一旦违反上述规定,都将被处以最高30万日元的罚款。

  与此同时,日本人还尤为注重细节,每年4月,养有宠物的家庭会接到市政府寄来的打狂犬病预防针通知明信片,明信片上会列举一个月中打预防针的场所和时间。除此之外,训练有素的日本宠物店销售员,在顾客买狗时还会给顾客一个表格,告诉顾客什么时候狗该检疫,什么时候该给狗做“健康检查”。

  再看以色列,他们在对狗的管理方面更是严格。按照规定,如果有人想养狗,首先必须向政府有关部门申请养犬执照——这个执照不是随便发的,政府部门在发放执照的时候,狗主人有责任有义务给狗检查有无疾病并注射疫苗。与此同时,法律规定遛狗时必须系绳和清理粪便,并给狗带上嘴套,这就在最大程度上消弭了对路人的威胁。此外,主人还须保证狗不会影响邻居的生活,如果不慎把狗遗失也会受到重罚。

  除了政府和养狗人的努力外,以色列一些民间动物保护协会在促进文明养犬、安全养犬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最典型的一个例子是,如果大街上出现没有主人的狗,动物收容所就会派专人把狗带回去,检查身份和接种疫苗的情况。如果无主的狗没有被收容,根据以色列法律,还将由政府有关部门负责处死。正是得益于以上各种措施影响,在以色列尽管狗的数量很大,狂犬病发病率却几乎为零。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借鉴国外经验,我们要想破解国内频发的“犬口惊魂”事件,就必须完善法律法规,提高宠物主人自律,注意狗的免疫和看管;同时,社区也要加强自主治理,建立养狗公约,为养狗人提供行为指导;除此之外,管理部门也应严格执行养狗标准,而不能仅仅只关心收取管理费。只有政府部门的公共服务真正做到位,养狗才不至于成为威胁公共安全的隐患。

(责任编辑:武晓娟)

分享到:
延伸阅读
  • ·莫让惯性思维妨碍新法规实施    2016年01月06日
  • ·违停免责,法外施恩该不该?    2016年05月17日
  • ·保障妇女权益法律须落地生根    2015年09月23日
  • ·“女职工更年期保护”重在落实    2015年08月31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