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的国家能避免“中等收入陷阱”?

2013年06月14日 10:03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为什么有的国家能成功避免中等收入陷阱,而有的国家却不能?为什么在起步阶段发展水平和条件十分相近的国家,会出现两种不同的命运?梳理、总结国际上各后发国家经济实现赶超的成功经验、陷入中等收入陷阱而经济停滞的教训,对于我们成功跻身高收入国家行列很有意义。

  拉美一些国家是落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典型。这些国家十九世纪70年代工业化开始起步,在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出现快速增长,但后来增长却一度停滞甚至倒退,经过几十年的发展,至今仍未走出中等收入阶段。造成这一局面的原因很多,每个国家的情况也不尽相同,但有一些共性原因值得关注。

  对发展公平性重视不够,没有解决好“蛋糕”分配问题,是其中之一。国际经验表明,在经济快速增长时期,往往伴随着收入差距的扩大。拉美国家在进入中等收入阶段后,也遇到这一问题,由于收入差距迅速扩大导致贫富悬殊严重。对此,各国政府都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但结果不理想,出现了两极分化现象长期化趋势,一些不合理的收入分配关系被固化,不仅使得城乡居民的消费能力大大减弱,更让经济社会发展失去了必需的凝聚力。

  转换发展模式错失时机,没有成功培育出推动经济持续增长的内生动力,更是深层原因所在。上世纪30年代,拉美国家普遍实行“进口替代”战略,但受自身技术水平与劳动力素质的限制,进口替代不仅没有使这些国家把工业发展起来,而且以牺牲农业来发展工业造成了严重的通货膨胀与经济衰退。到80年代中后期,拉美国家为了顺应贸易自由化浪潮,又盲目地开放了国内市场,大幅降低进口关税,平均进口关税从改革前的40%左右降至90年代中期的12%左右,这使拉美国家对外部资金和技术产生了过度依赖,在外部环境发生大的变化时无力承受冲击。

  落入“中等收入陷阱”在很大程度上还缘于制度建设的滞后。根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分析,“高收入之墙”实质上是“制度质量之墙”。一个落后国家要启动经济增长并不困难,但随着人民物质文化生活的提高,经济活动和经济社会关系越来越复杂、矛盾冲突越来越多。如果不及时进行深入的改革和系统的制度建设,不能及时完善法律制度、加强政府能力培养、健全社会保障制度等,一国就可能出现经济停滞、冲突加剧,就难以翻越“高收入之墙”跨入高收入国家行列。

  与拉美国家不同,日本、韩国等被视为成功突破“中等收入陷阱”的极少数国家,日本从中等收入进入高收入阶段只用了12年,韩国不到10年。其最重要的经验有两条:一条是较为及时地实现了经济发展模式转型。韩国二十世纪70年代“汉江奇迹”主要依靠出口导向战略,但进入八九十年代,面对国际竞争主动求变,将发展方向从出口导向的劳动密集型经济转向创新经济,深化“科技立国”战略,目前韩国高等教育普及度高达95%,研发费用占GDP的比重高达3%以上。另一条是较好地控制了收入差距的扩大。日本上世纪60年代实施“国民收入倍增计划”、韩国70年代推行“新村运动”,缩小了居民收入和城乡差距,扩大了中产阶层群体。

  中国也进入到了从中等收入向高收入过渡的新阶段,尽管我们面临着与其他国家未有的机遇和有利条件,但挑战也不容忽视。如何在汲取他国经验教训的基础上,走出一条可持续发展的新路,需要我们进一步深思。(马志刚)

(责任编辑:武晓娟)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