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许森:深潜意义堪比“神十”上天

2013年06月05日 09:01   来源:环球时报   

  “蛟龙”号本月将赴中国南海开展试验性应用作业,并且首次有多位科学家随行进行一系列海洋科学研究和大洋资源调查。“蛟龙”号深潜的深远影响和战略意义并不亚于6月中旬将升空的“神十”,但二者在中国社会受到的关注却不可同日而语。

  “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自古就是中国人的两大夙愿。去年6月24日,我国在一天之内诞生载人航天和载人深潜的新纪录。今年6月又是同步进行。这其中不无决策层的特别用心。

  目前,世界上已有12人登上月球,升空的航天员超过500名,但只有2人去过万米深海。拥有大深度载人深潜器和具备精湛的深海作业能力,是一个国家深海技术竞争力的综合体现。“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在技术上拥有三个领先优势:一是先进的近底自动航行功能和悬停定位功能,便于目标探索和定位,在海底自由前后航行;二是高速水声通信功能和海底微地形地貌探测能力,可以实时高速传输图像、语音和文字等信息,探测海底的小目标;三是装配充足的生命支持系统和氧气供给系统。“蛟龙号”的使命将包括运载科学家进入深海,在海山、洋脊、盆地和热液喷口等复杂海底有效执行各种海洋科学考察任务。

  迄今,深海仍是人类了解地球的“死角”。深海盆地蕴藏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随着大陆架和浅海油气资源逐渐枯竭,人类势必将追求能源的目光投向深海。此外,深海技术也可运用到海底军事中,丰富解放军的海洋立体作战体系,更好地维护海权。

  潜航员选拔条件极为严格,程度堪比航天员,如学历要求本科以上,限定为船舶、机械、电子等专业,而且不能有“幽闭恐惧症”,要有相当强大的心理承受能力。从训练到能够独立完成深海航行,一名潜航员的培养要4年左右的时间。因此,潜航员被称为“国宝”。

  我国的航天技术经过几十年的投入和建设,已跻身世界一流水平。但深海技术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不小的差距。与航天得到的投资相比,深海技术的投资也不算多。要实现海洋大国到海洋强国的转变,必须关注深海大洋,有能力开发深海大洋,最终实现中国人几千年的梦想。祝愿“蛟龙”号好运,祝愿我们的“国宝”潜航员成为进入万米深海的第三、第四人!▲(作者是海南海洋安全与合作研究院高级研究员)

(责任编辑:年巍)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