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海航一架波音737飞机从上海飞抵北京,这是我国首次使用生物航油进行载客商业飞行。生物燃料由中石化从餐饮废油转化而来,标志着我国航空业在节能减排领域进入商业飞行阶段。
“地沟油”用到飞机上了,意味着“地沟油”有了一个很好的“出口”,飞上餐桌的“地沟油”会减少很大一部分。
我国“地沟油”资源丰富,每年产生450万吨地沟油,是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储备国”。可“资源丰富”的地沟油在我国却没有被开发转换成“有益产品”,而是更多地走上了餐桌,成为危害我们身体健康的“毒源”。
治理“地沟油”,需疏堵结合。一方面是增加违法成本,不能让“地沟油”上了餐桌;另一方面是变废为宝,让“地沟油”有更多的出口,这要依赖科技。现在的问题是,对于“地沟油”,监管还远远不够,违法成本还很低。因此,这需要以法律法规形式出台一个严苛的收购制度,不能任由餐馆胡来,想给谁就给谁。其实,国外一些发达国家对于“地沟油”的监管很苛刻,甚至将其列为关系公众健康安全的“危险品”看待。比如德国,餐馆必须与政府签订“泔水回收合同”,详细规定泔水由哪家企业回收、何时回收、回收后由谁加工等,开餐馆前,必须购置油水分离设备,每一桶泔水都有“身份证”,从产出、回收到利用都严格记录在案;又如美国,如果餐馆乱用乱卖废油,往往会面临停业或关门,而在英国将面临高额罚款。对此,我们完全可以实施“拿来主义”,甚至制定更为严厉的处罚规定。
宝贝放错了地方会变成垃圾,垃圾用对了地方就能够变成“宝贝”。“地沟油”也是如此。
“地沟油”用到飞机上,是技术突破,然而有多少“地沟油”能“上天”呢?而“地沟油”除了“上天”,还会到哪儿去?说实话,作为普通老百姓,我们除了关心“地沟油”会“上天”之外,更关心的是,如何才能不让“地沟油”“进入”我们的餐桌。
摘编自《南方都市报》3月23日文/王军荣
(责任编辑:周姗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