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地沟油要“上天”更要保证不上桌

2015年03月24日 07:36   来源:京华时报   王军荣

  日前,海航一架波音737飞机从上海飞抵北京,这是我国首次使用生物航油进行载客商业飞行。生物燃料由中石化从餐饮废油转化而来,标志着我国航空业在节能减排领域进入商业飞行阶段。

  “地沟油”用到飞机上了,意味着“地沟油”有了一个很好的“出口”,飞上餐桌的“地沟油”会减少很大一部分。

  我国“地沟油”资源丰富,每年产生450万吨地沟油,是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储备国”。可“资源丰富”的地沟油在我国却没有被开发转换成“有益产品”,而是更多地走上了餐桌,成为危害我们身体健康的“毒源”。

  治理“地沟油”,需疏堵结合。一方面是增加违法成本,不能让“地沟油”上了餐桌;另一方面是变废为宝,让“地沟油”有更多的出口,这要依赖科技。现在的问题是,对于“地沟油”,监管还远远不够,违法成本还很低。因此,这需要以法律法规形式出台一个严苛的收购制度,不能任由餐馆胡来,想给谁就给谁。其实,国外一些发达国家对于“地沟油”的监管很苛刻,甚至将其列为关系公众健康安全的“危险品”看待。比如德国,餐馆必须与政府签订“泔水回收合同”,详细规定泔水由哪家企业回收、何时回收、回收后由谁加工等,开餐馆前,必须购置油水分离设备,每一桶泔水都有“身份证”,从产出、回收到利用都严格记录在案;又如美国,如果餐馆乱用乱卖废油,往往会面临停业或关门,而在英国将面临高额罚款。对此,我们完全可以实施“拿来主义”,甚至制定更为严厉的处罚规定。

  宝贝放错了地方会变成垃圾,垃圾用对了地方就能够变成“宝贝”。“地沟油”也是如此。

  “地沟油”用到飞机上,是技术突破,然而有多少“地沟油”能“上天”呢?而“地沟油”除了“上天”,还会到哪儿去?说实话,作为普通老百姓,我们除了关心“地沟油”会“上天”之外,更关心的是,如何才能不让“地沟油”“进入”我们的餐桌。

  摘编自《南方都市报》3月23日文/王军荣

(责任编辑:周姗姗)

分享到:
延伸阅读
  • ·地沟油回收须杜绝非法途径    2015年03月23日
  • ·“地沟油”变航空油耐人寻味    2015年03月23日
  • ·地沟油“飞天”还须政策助力    2015年03月23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