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1日,一架由波音737机型执飞的海南航空飞机从上海虹桥飞抵北京,机上搭载156名乘客和8名机组人员。这是我国首次使用生物航油进行载客商业飞行,飞机两台发动机均由50%生物航油与50%传统石化航油混合的燃料驱动。这种生物航油由中国石化自主研发,以餐馆收集的“地沟油”作为生产原料。 (3月22日《长沙晚报》)
地沟油,这种从餐桌流向潲水桶、下水道的垃圾,曾令人闻之色变。原因就在于,一些黑心商家将其回收,经过简单提炼后,摇身一变又成了“食用油”,廉价卖给大大小小的餐馆。4年前曾有专家估算,我国每年返回餐桌的地沟油为200万-300万吨,可谓触目惊心。如今随着中石化的自主研发,飞机能帮着“喝”些地沟油了,人们不免期待:这些在天空穿梭的银鹰,能否像秃鹫啄食腐肉一样,将神州大地所有的地沟油都“喝”个精光呢?
从理论上来说,是有可能的。据国际航空运输协会预测,到2020年,生物航油将达到航空燃料总量的30%。比照我国目前航油年消费量2000多万吨,30%意味着,我国生物航油的替代量可达到600万吨左右。这个替代量,远高于专家估算的地沟油重返餐桌数量。果能如此,则今后餐桌上的地沟油“不战自退”了。然而,要将预想逐渐变成现实,目前至少还需迈过两道坎。
首先是成本这道坎。据中国石化科技部副主任徐惠透露,目前生产1吨生物航油需3吨多地沟油,生产成本是石化航油的2至3倍。可以想见,低贱的出身、高昂的成本,生物航油身上的这一“标签”,必然成为它“飞天”的最大障碍。如何调动航空公司使用生物航油的积极性?光有市场这双看不见的手,是无能为力的,必须有政策、制度的助力。由于生物航油属于可再生的绿色能源,污染小,政府除了鼓励加大科研投入、扩大生产规模以降低其生产成本之外,还应给予生物航油使用者一定的财政补助,同时可利用税收杠杆来提高石化航油的使用成本,以有形之手来调控环保这架天平。
其次是垄断这道坎。据媒体去年底报道,国家2006年1月1日实施的《可再生能源法》支持发展生物柴油,这个看起来很有前景的行业,在中国开始了近10年却未迎来大的发展,相反生产厂家从鼎盛期的300余家萎缩到了百家左右。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在销售环节屡屡遭遇卡脖子。去年2月,云南一家用地沟油生产生物柴油的民企,就曾状告中国石化云南分公司,称其以垄断地位“拒绝交易”。尽管此案一审胜诉,法院判决被告将原告的生物柴油“纳入销售体系”,但仍让人担忧:今后,若生物航油进入民企规模化生产,会不会也遭遇类似的卡脖子?显然,法律应该为新能源撑腰,同时还应建立起第三方权威检测机构,以减少可能发生的法律纠纷。
就当前情况来看,指望将所有地沟油变成生物航油、生物柴油来消耗掉,尚不现实。因此,用它来提炼“食用油”的黑作坊仍有很大市场,政府监管部门绝不可掉以轻心,应从源头着手严加打击。由于事关食品安全,对于地沟油的回收资质应提高门槛。一些黑作坊处于城郊野外,比较隐蔽,可对举报者给予较高额度的奖励。只有堵住非法渠道,方能降低合法渠道的原料成本,地沟油“飞天”而不“入肚”的梦想才能早日实现。
(责任编辑:武晓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