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刘洪:须为中欧贸易战作准备

2013年05月28日 07:29   来源:经济参考报   刘洪

  谈判在紧锣密鼓地进行,布鲁塞尔依然磨刀霍霍。围绕着对中国光伏产品反倾销制裁问题,中欧贸易剑拔弩张。作为中欧贸易摩擦第一大案,如果欧盟真将47%的反倾销关税付诸实施,中国光伏产业将陷入困境,大规模贸易战在所难免。

  按照欧盟目前的议程,欧盟成员国将对欧盟贸易委员德古赫特的上述制裁案进行表决。在欧盟27个成员国中,如果投反对票成员国少 于1 5个 , 从6月6日起,中国产品将面临严厉制裁;如果15个成员国以上投反对票,欧盟委员会仍可能继续执行这一临时性关税制裁。

  换言之,在布鲁塞尔主导下,制裁中国光伏产品已是箭在弦上。欧盟很清楚各成员国对该制裁存在争议,但仍勉力拿中国光伏产业开刀,一则效仿美国,借此保护欧盟光伏产业;二则杀鸡儆猴,迫使中国在其他贸易问题上让步。

  欧盟是中国光伏产品的最大海外市场,中国对欧盟光伏年出口额达到269亿美元,占到中国光伏出口额的60%,也占到了中国对欧出口额的7%。去年美国宣布对中国光伏产品征收反倾销和反补贴双重惩罚性关税,中国产品最高税率接近250%。在失去美国市场之后,如果再失去欧洲市场,中国光伏产业将面临生存危机。

  如果欧盟制裁有理,中国可能必须忍气吞声。但关键是,在相当多欧盟国家,对制裁都持反对态度。即使是在发起诉讼的太阳能世界公司所在的德国,德国副总理兼经济部长菲利普·罗斯勒就公开警告称,对中国太阳能电池板征收反倾销税将是“一个严重的错误”。德国总理默克尔则表示,中欧应竭尽全力,避免贸易战爆发。

  德国等国的反对,就在于欧盟的制裁,最终会伤及它们自身的利益。

  按照瑞士预测研究所的调研报告,如果欧盟对中国太阳能企业采取制裁,势必导致太阳能面板涨价削减需求,由此使安装和维修需求减少,最后造成大量就业岗位消失,仅在德国一国,未来3年最多可能减少8.47万个就业岗位。报告由此得出的结论是,惩罚性关税会对欧洲企业带来竞争优势,但由此产生的工作岗位,仅是在其他领域失去岗位的五分之一。此外,中国是光伏面板的主要出口国,但却从欧洲进口大量多晶硅,下游有生存问题,上游也不会很自在。

  更主要的是,中国和欧洲互为重要贸易伙伴,在当前国际经济下行风险抬头的情况下,贸易战不可避免地触及欧盟其他产业。一旦欧盟拿中国光伏产业开刀,无论是为面子还是出于战略威慑,中国的报复性制裁在所难免。

  所谓来而不往非礼也,从战略来讲,敢战方能言和,如果总是逆来顺受,那结果势必是对方的步步紧逼,受害的将不仅是中国太阳能企业,而且还可能是中国电信企业、纺织企业,以及机械、电子等许多“中国制造”优势领域。欧盟最近接连对中国陶瓷、通讯等多个行业虎视眈眈,即可见一斑。

  作为具体策略,在未来一段时间,中方一方面应尽量做各方面工作,努力通过谈判解决争端,从维护最大利益考虑,谈判可以灵活,有所妥协也未尝不可。但另一方面,则必须做好最坏考虑,即为大规模贸易战做好准备,拟定好报复名单,甚至在欧盟制裁前,即对某些欧盟产业另眼相看,此外,还不妨“透露”部分可能遭到报复的产业,促使欧洲企业去向欧盟施加更大的压力。

  贸易保护主义犹如香水,闻起来很香,但吃下去则是毒药。但要让相关方面认识到这一点,受害方就必须表达更坚决的态度、采取更有力的措施。中国需要欧洲市场,但在欧洲债务危机未解、仍对外界有诸多期待的时候,中国也理应有这种战略自信和博弈胆量。更何况,作为被迫的一方,中国别无选择,否则一让再让,后患无穷。

(责任编辑:李志强)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