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强调把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这为各地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科学发展指明了方向。江苏省南京市是全国重要的科教中心城市,2009年以来科技部、教育部、中科院和江苏省联合授权南京市开展科技体制综合改革试点。南京市抓住这个重要机遇,积极探索以科技创新驱动科学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路。
南京市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最大的优势在于科教人才资源丰富,最突出的问题是科技与经济发展脱节,具体表现为市场主体相对较少、创新成果需求不足,科技孵化空间不优、科技创业承载不足,科技体制机制不活、科研成果转化不畅。对此,我们以国家科技体制综合改革试点为契机,提出并推行“四个一”创新驱动发展新模式:坚持一个基本路径——严格按照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要求,准确定位创新驱动的发展方向,探索以技术研发和应用为特色的科技创新之路;夯实一个基础支撑——牢牢坚持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加快引进和培育科技企业与研发机构,夯实企业主导科技创新的基础支撑;打通一个关键环节——针对科教资源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不足这一现实问题,大力构建科技创业载体,完善孵化环境,形成依托科研成果、科技人才和科研院所创业的发展新局面;瞄准一个重点领域——紧抓国家大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大契机,瞄准六大类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推进科技创新,抢占技术和产业制高点。
坚持企业主体,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坚持把企业作为引进人才和承担科研项目的主体,促进技术、人才等创新要素向企业流动。实施“国际企业研发园建设三年行动计划”,鼓励外资企业设立研发中心。引导和支持大中型工业企业建立研发机构,推进高新技术企业研发机构全覆盖。注重依托重点行业龙头企业和创新型企业,引进领军型科技创业人才和高端创新团队。鼓励大型骨干企业整合全球创新资源,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开发自主知识产权和自有品牌。
强化机制协同,加速科研成果转化。跨越科研成果与应用转化之间的“创新峡谷”,必须走产学研用相结合之路,形成协同创新的有效机制。南京市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探索部、省、市协同实施科技体制综合改革试点的新路。发挥政、产、学、研、金、介联席会议制度的作用,构建技术研发与产业合作新平台。推进市及区县、开发区与高校院所共建60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中心,构建以市场为导向的产业创新机制。扶持行业骨干企业牵头与高校院所共建产业技术研发平台、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和企业科技园,建立科研设施开放共享运行机制,推进科技资源向社会开放,为各类主体提供创新支持服务。
加大政策扶持,激发人才创业活力。引进和培育领军人才,往往能够引领和带动创新型经济发展。南京市引进千余名海内外领军型科技创业人才,通过多种措施激发科研人员的创业热情。深化科技评价和奖励制度改革,改变简单以项目、经费、论文数量为导向的人才评价考核方式,建立重大成果产出导向的新型评价体系。加强科技项目后评估,注重项目、团队和人才的实际贡献度。构建科技创业投融资体系,发展科技银行、科技保险和科技小额贷款公司,鼓励科技金融产品和信贷模式创新,为创业创新提供全流程、针对性强的金融服务。
突出规划引导,构建创业创新载体。积极发挥政府的规划引导职能,把城市空间优化与科技产业空间拓展有机结合起来,立足区域特色,统筹规划建设各类创新载体,引导创新要素集聚。实施“南京市科技创业特别社区建设三年行动计划”,集成配置国际一流水准的创业孵化、加速和中试服务体系,形成结构合理、协同互补的科技创新空间布局。发挥开发区、大学城、新市区地域相邻的优势,推动大学城向集教学科研、科技创业、宜居生态于一体的科学城转型。探索构建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的无缝对接机制,破解高校院所创新资源与地方经济发展脱节的难题。
提升公共服务,优化创业创新环境。系统完善的创业创新服务能够降低科技创新的风险和成本,提高创业创新的积极性与成功率。南京市实施科技服务业“双倍增”计划,放手发展社会化科技服务机构,不断提升科技服务水平。着力优化科技创新公共政策,通过财税、金融、政府采购等手段优化配置科技资源。推进12个重大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设,重点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与服务。在产业集中度较高的科技园区,分类建设实体化运行的公共技术服务平台,面向各类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价廉高效的技术支持。大力弘扬创业创新精神,营造尊重知识、爱惜人才、鼓励创造、宽容失败的社会氛围,推动全社会积极投身科技创新大潮。
(作者为中共江苏省委常委、南京市委书记)
(责任编辑:武晓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