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让“办公用品”成了“绊公用品”

2013年05月07日 06:58   来源:红网   刘政

  豪华办公用品名义上姓“公”,实际上大部分功能却是为了满足个人“私用”。正是这种名义上的公用和实际上可能的私用,让豪华办公用品成为某些单位和个人购买的目标。(中国新闻网,5月6日)

  在我国公共财政管理制度中,旨在规范政府购买行为、节约财政资金的政府采购制度,却在不少地方被私利化的思想所扭曲,以至于出现了政府采购“只买贵的,不买对的”、“私人用品,公家买单”等假服务公家之名,行方便个人之实的“浪费式采购”,着实成了“办公室内的浪费”。

  “办公室内的浪费”与中央改进作风的要求背道而驰,不但会造成公共支出费用的增加,更会滋生、纵容假公济私的腐败。长此以往,变会损害政府部门在公众心目中的形象,降低政府部门公信力,不利于今后工作的顺利开展,最终使所谓的“办公用品”成了阻碍政府部门作风转变的“绊公用品”,危害极大。

  既然明知此种所谓的“办公用品”采购的危害颇多,但“办公室内的浪费”却依然在不少地方明目张胆地大行其道,笔者认为主要有三方面的原因。

  一是在一些地方地方、在不少领导干部眼中,办公用品的豪华程度成为了部门级别、干部身份的象征,于是类似“好马配好鞍,高官享豪华”的现象就普遍出现,说到底这是扭曲的权力观在作怪。二是政府部门不少的“高价”采购主要出自协议供货渠道,渠道中的供应商打出“政府专供产品”的招牌,借此抬高协议价格,回避与市场价格的比较,这就造成了“天价”办公用品的“无法无天”。三是目前我国政府办公用品采购制度尚不够完善,信息公开方面工作不到位,致使“天价”办公用品缺乏了有效地公众监督,一定程度上纵容了“办公用品”腐败的发生。

  因此,若要防止“办公用品”成了“绊公用品”,刹住办公用品奢华之风,杜绝“办公室内的浪费”,让政府过“紧日子”,笔者认为需从两方面入手。一方面,营造健康的采购环境,规范政府采购行为。既要从政府部门入手,加强作风改进,注重思想教育,坚决执行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要求,从思想源头上杜绝浪费的冲动,又要合力采取办公用品批量集中采购的方式,充分发挥政府采购的规模优势,打破供货商的“特供”招牌,使办公用品价格回归理性、回归正常,避免政府花“冤枉钱”。另一方面,要继续完善政府采购制度,要充分做好信息公开工作。政府部门既要在采购支出,及时公开信息,广泛招标,鼓励更多的供应商参与竞争,又要定期将“办公用品账单”拿出来置于公众监督之下,让反腐阳光好好晒一晒其中的水分,还“办公用品”采购一份公平、一份实用、一份理性。

(责任编辑:年巍)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