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十字会重查郭美美事件 网友:要收买人心了么

2013年04月25日 09:05   来源:华声在线   

  据新华社北京4月24日电 时隔2年,郭美美事件仍让公众对中国红十字会难以重建信任。中国红会社会监督委员会新闻发言人王永24日表示,将于5月中下旬重新调查郭美美事件。

红十字会重查郭美美事件 郭美美炫富经历回顾(组图)

  红会监督委员会如何真正独立

  如果这次调查付诸实施,就将是自2012年12月成立以来,中国红十字会社会监督委员会采取的第一个重大行动。遗憾的是,从微博、新闻留言等即时反应的网络舆论看,并没有获得较多赞赏,更多的则是遭到讥嘲。之所以如此,可能与公众没有分清楚中国红十字会与中国红十字会社会监督委员会这两个名号有关系,与公众对中国红十字会社会监督委员会的独立程度有所怀疑有关系。当公众用一种怀疑目光看中国红十字会社会监督委员会时,就会产生将它与中国红十字会视同一家的心理;当把中国红十字会社会监督委员会与中国红十字会视同一家,自然也就很难信任中国红十字会社会监督委员会重查郭美美案会有公正性。

  这并不能责怪公众,中国红十字会社会监督委员会自身也非常值得检讨和反思。中国红十字会社会监督委员会从成立伊始,就缺乏独立性呈现和对自身独立性的社会推广。中国红十字会社会监督委员会虽然名为第三方独立监督机构,但2012年12月成立时,宣布成立该机构并对该机构性质、成员等要素向社会解释时,并不是由中国红十字会社会监督委员会自己进行,而是由中国红十字会进行,也即作为监督者的身份确立和属性、构成不是由监督者自己宣布和解释,而是由被监督者进行宣布和解释,这是非常不恰当的,因此,中国红十字会社会监督委员会在宣布成立的第一天时,就似乎只是个附属物,而不是一个足够独立的形象。

  就中国红十字会社会监督委员会目前16名委员来说,基本都是十分值得尊敬的人士,比如会长迟福林先生,早在20世纪80年代,曾是中国推动改革开放和参与改革设计的青年才俊,其为人和学识都十分值得信赖。但是,个体、机构、体制是三个不同层次的问题。优秀个体的累加并不等于机构的优秀,比如组成中国红十字会社会监督委员会的16名委员诚然个个优秀,但他们本身不过就是兼任而已,有着自己的正式职业和职务,当重启郭美美案调查,是否有足够精力执行呢?即使机构是独立和良善的,但任何一个机构都不会是整个社会中的孤立角色,总会受制于社会体制。中国早就有了各种行业性的监督委员会或监督员之类,但总体上都属于附庸性质,或者是被视作附庸。由中国红十字会宣布监督自己的机构成立并向公众进行介绍,正是社会性附庸的常态表现之一。

  不过,曾经的开拓者毕竟不是等闲之辈,这次由中国红十字会社会监督委员会自己,而不是由中国红十字会代为宣布重查郭美美案,已经露出了破冰迹象,有了打破附庸性、实践监督独立性的端倪。欲改革中国红十字会,欲改善中国红十字会的社会形象,真正独立的中国红十字会社会监督委员会是目前有可能践行的第一步。

  [新闻观察]

  红会将重查郭美美事件 能否“救赎”?

  重启对郭美美事件的调查,这多少表示出了红十字会急欲摆脱信任危机、重塑公信力的姿态,说起来也是一个好事。先不管其调查结果最终如何,能主动重启调查总比麻木不仁、死猪不怕开水烫的“破罐子破摔”心态要强得多。倘若以此调查为契机,红十字会能知耻而后勇,并洗心革面彻底转型,倒不失为慈善业之幸。

  有意思的是,两年前的郭美美事件催生了中国红十字会社会监督委员会的外部监督机构,现在这个外部监督机构终究还是要利用郭美美事件来试图挽救红十字会的公信力。郭美美俨然成了红十字会绕不开的一道坎。而现实中一些事例似乎也在印证着郭美美的巨大“威力”,比如说有邮局门口的LED屏上亮出醒目标语“邮局没有郭美美,赈灾捐款免邮费”,虽然工作人员回应称是系统出错,但网友对这一“出错”的看法也道出了大家的心声——担心自己的捐款会被下一个“郭美美”挥霍,索性拒绝向红十字会捐款。

  事实上,重新调查郭美美事件这一行动本身就说明了两个问题:其一,当时红十字会对郭美美事件的内部调查不彻底,“脓包”虽然暴露出来了,但并没有被捅破,更没有“刮骨疗伤”,导致红十字会雅安地震后的赈灾倡议收获了满屏的“滚”字;其二,红十字会社会监督委员会选择这个时机来重启调查,而中国红十字会总会也表示愿意配合,原因恐怕还是迫于外在的压力,否则为何社会监督委员会两个月前表示要重新调查郭美美事件时,红十字总会却“装聋作哑”呢?

  不管如何,重启调查没有错,但有一点红十字会和红十字会社会监督委员会都要明白:郭美美只不过是导致红十字会信任危机的“一根稻草”,不能寄望于郭美美事件的重新调查,就能救赎红十字会,要重塑红十字会的公信力,根子还在于红十字会脱离官僚化的体制转型、建立善款透明化的运作机制。

  《红十字会法》规定,中国红十字会是“从事人道主义工作的社会救助团体”,从性质上看是慈善公益组织,从体制上说是社会团体。可是与其他公益组织和社会团体不同,红十字会享有法律赋予的独特地位,比如免予社会团体登记、工作人员参照公务员管理、享有部分财政拨款等。这种“计划体制”下的组织架构一方面使得其得以游离于监督之外,另一方面官僚化的体制沉疴又使得其运作效率极其低下。如何去行政化、摆脱官僚化,当是红十字会改革的第一步。

  而伴随官办慈善模式的资金运作不透明,显然是公众不信任红十字会的关键所在。公众对慈善公益机构的捐赠信心,取决于公益组织的公开透明:每一笔捐款都有据可查,每一笔善款的使用去向都公开透明。同时主动接受外界的监督,要有“玻璃做的口袋”。当公众看到自己捐献的钱物最终都用于帮穷扶困,慈善组织才会得到公众的信任。

  以此而言,重启调查郭美美事件只是个态度,能否主动改革,去行政化、官僚化,建立公开透明的运行机制,这才是红十字会摆脱郭美美的出路所在。

  [微言大义]

  @时事实录:1、百姓感谢郭美美,把真相大白于天下。2、没有危机,就没有改革。

  @锋锋的小宝贝:诚信危机,大家都面临的一个共同问题!现在为了钱,不讲诚信的人实在太多了!

  @青春N少年:郭美美事件出来后,调查的人都干嘛去了。 现在一地震,没钱赚了,知道要收买人心了么?

  @Engem:中国“现在的危机是什么?” 清晰、正确地阐述问题,就几乎解决了一半问题。这里的难点不多,但包括勇气。

  @孙浩元:我们不怕郭美美。我们怕一个郭美美倒下了,千万个郭美美站起来了。

(责任编辑:年巍)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