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埋设各类管道、道路出新,传统办法就是对马路‘开膛破肚’。”南京市市政设施综合养护管理处党总支书记刘斌坦言,道路反复开挖,带来的交通、环境等一系列问题确实令人头疼。“据不完全统计,过去5年间,南京主城区道路经行政许可开挖3477次,约开挖面积30万平方米,抢修挖掘2529次,算下来平均每年大约1500次。”城市道路挖了又挖,这在南京乃至全国都很常见,令市民苦不堪言。(4月18日《新华日报》)
现今,“拉链路”这一顽疾又一次让舆论的矛头指向规划部门。的确,我们的城市在飞速发展,但形象转变的“次品”是城市规划的不到位导致的一系列问题,君不见,马路上施工不断,下水道井盖乱安等等,既影响了城市的面貌和市民生活,也造成了资源浪费。审视之余,欲破解“拉链路”等建设问题,还应该在飞速发展的脚步下补足规划的钙质。
“拉链路”,顾名思义,就是指道路挖了填、填了挖的现象。在城市建设提速的背景下,类似现象层出不穷,各单位不断施工,改造,维护,相互之间不仅没有协调,而且乱挖、乱建之流频繁涌现。无形中既增添了建设成本,频繁的行政审批也让政府部门有苦难言,更给群众的正常生活造成了众多不便。如此顽疾,为何至今仍纠结着城市的发展,而且在众多城市中普遍存在?原因有三:
其一,由于城市的交通、电力等市政基础设施,管网、房产开发配套、绿地等环境整治项目的建设和“增容”所需,管道升级,线路改道等成为摆在相关单位面前的“刚性需要”。按常理,这本属于为民办事,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举措,但现实走向则是,在利益的纠缠下,很多单位的设施改造没有头绪。不仅没有科学规划,未达成理想效果,反而扰乱正常社会秩序,民怨不止。可见,基础设施建设还是应该立足整体,长远着眼,而不是为一时得失,盲目建设,最终“自我疗伤”。
其二,相关政府部门对于单位改造项目中出现的问题,也是疲于应对。作为规划部门,本应协调各方,通过科学规划,整体布局,降低建设成本。但是,各单位的建设工期、出资方等复杂因素让规划部门的作为显得有心无力,尤其是部分规划部门的行政不作为,乱作为,更让原本简单的管理变得复杂,而且头绪全无。一些重点工程的不按审批程序进行的行为,使得监管出现了真空地带,透支行政效率之余,也让政府因此饱受诟病。
其三,尽管出现了“共同沟”,“顶管”技术,行政条例“新建道路5年内不得挖掘”等创新举措,但是,政府成本投入不足,以及治标不治本的法律真空,让这些措施都显得隔靴搔痒,一时显效,难掩顽疾的暗流涌动。
为今之计,“拉链路”已成不争事实,在政府财政投入不足,法律条款缺失的前提下,纾解这一城市通病,最为可行的举措就是我们的规划部门给力,成立一个统一的协调部门,大处着眼,让各单位的建设施工在同一个框架下作为,让马路经历一步到位的“手术式”焕颜,而不是“针灸式”的阵痛。
(责任编辑:周姗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