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长在东海之滨的我,吃着海鲜长大。到中西部旅游,几天吃不上海鲜,用自带的紫菜、虾皮,也要泡一碗汤来解馋。知道渔业资源在萎缩,却不料会枯竭得如此迅速,迅速得东海的渔民已经靠着东海吃不成海了。今天一早,一条新闻惊呆了我。
4月初,本应是渔业生产的旺季,上千艘渔船却停泊在温岭钓浜港里,渔民也歇业上岸。因为传统的东海四大经济鱼类中,黄鱼、小黄鱼、墨鱼早年就因滥捕濒临灭绝,唯一剩下的、也是繁殖能力最强的带鱼,这两年也被“灯光围捕”滥捕殆尽。鱼少了,虾多了,但现在的捕虾船在用上百伏的直流电电虾,大虾小虾斩尽杀绝。剩下的只有水母和藻类。有水母的地方就无法捕捞,藻类大量繁殖就会引起赤潮。用渔民的话说,“那就真的完了。”但渔民们管不了这么多,“你不捕,人家捕,你不就是傻瓜了。要死就大家一起死吧。”(4月17日《钱江晚报》)
怪不得一个长年打鱼的学生,几天前得以和多年未曾相聚的老同学们聚了一场,他好像说,这些日子都会在家……我当时闪过一个念头,现在怎么有空了?不曾想,是因为东海无鱼,大海放了他的假。
一位鱼类研究的专家曾跟我说过,由于水温、洋流的影响,东海的鱼类肉质最好。北上南下,外地的鱼似乎真不如东海的鱼细嫩。遗憾的是,靠着东海,真的就吃不成海了。上世纪70年代的“敲梆作业”,让东海大黄鱼几乎断种,最便宜的时候,成筐的大黄鱼,8分钱一斤,买得起鱼,买不起烧鱼的油和盐。家家户户吃了几年的黄鱼干、黄鱼鲞,然后就再也吃不到野生大黄鱼了。偶尔捕上一条,上千元一斤,绝非寻常人家吃得起的稀罕东西。这样的遭遇,也开始落到墨鱼、鲳鱼和带鱼身上,甚至连虾也不能幸免。出海一次,3万元成本,却只能打到价值一千多元的鱼虾。还怎么干?自己上岸歇业,小工遣散回家,投资五六百万元的渔船闲置,靠着国家的柴油费补贴过日子。可怜的东海,更可怜的渔民。
怪谁呢?随着技术的进步,船变大了,动力变强了,诱捕的技术提高了,市场也迅速拓展到一切有人的地方。只要有鱼,不愁卖不出去。人们有足够的技术能力,让捕捞的速度远超鱼类的繁殖速度。鱼类枯竭,就成了东海无以逃脱的宿命。“要死就大家一起死吧”,这就是渔民个体的生存逻辑。能有一个休渔期,就是最大的克制,最难得的理性了。但这一年几十天的休渔期,根本无济于事,严峻的事实无情地说明了这一点。要逃脱靠海不能吃海的厄运,必须激活生存和发展的理性。
除了适度延长休渔时间,更应该严控的应该是捕捞方式。用直流电捕杀鱼虾,必须严禁,不知因何打击不力。更有效的办法,如果是从严控制网眼,网眼过小的渔网不准下水;网眼太小的渔网,必须收缴。这样的监管,并没有多大的难度,因为渔网很笨重,根本无法藏匿。没有管好,是因为根本不管。我玩过近海的拖网,细眼网,贴着海底拖拉过来,种类不分,大小不论,真叫一网打尽。如果限制了网眼,小鱼都能漏网,东海就不会让我们靠海而吃不到海。
渔民自发的生存理性保护不了鱼类,政府应该有科学发展的管理理性,以规避东海渔业资源的枯竭。这样的枯竭,正在成为不争的事实,该采取整治的手段了。
(责任编辑:年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