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若无鸿沟,职校生才有尊严

2013年04月17日 08:04   来源:齐鲁晚报   本报评论员 崔滨

  让职校学生获得尊严的最有效途径还是弥合社会阶层的鸿沟,让所有的劳动者都获得应有的地位和认可,并通过个人努力改变命运,不因学校教育确定终身不变的社会身份。

  “说起职业教育来,大家都认为很重要,可打心眼里,又都瞧不上,现在几乎没有市委书记、市长的孩子上职业学校。”新任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理事长的纪宝成,15日通过媒体表达了眼下职业教育日渐沦为“平民教育”的窘境。

  这的确是当下中国职业教育的困境,一方面,国家经济发展对技术工人的需求与日俱增,我们不时看到很多企业为焊工、钳工、厨师这些技术岗位,开出远远高于应届本科生的薪酬;但另一方面,读职业学校却是很多青少年以及他们的家长,在选择学校时最后的、最不情愿的选择。

  造成这种职教怪现象的,首当其冲是考试录取制度,仅仅“高中、高校优先录取、职业学校最后录取”这一条,就粗暴地“一棍子”将职业学校打入底层。久而久之,上职业学校成为“差生”、“考不上学”的代名词。另外,收入分配制度、职业晋升机制等一系列政策,在中国经济发展中的滞后和调整不到位,使得“蓝领”技术工人在与“白领”的对比中日渐落于下风。除了教育体制内的不公平,社会资源分配的不公,更加让职业教育倍受轻视。调查数据显示,近三年来,88%的高等职业学校毕业生为家庭第一代大学生。2012年,全国中等职业学校农村户籍学生占到在校生总数的82%。

  就像纪宝成发现的,30年前还争着把孩子送入职业学校的领导干部,如今却避之唯恐不及。哪怕自己的孩子考试分数就应该上职业学校,这些领导干部也会想方设法通过出国留学等方式让孩子避开。原本职校毕业生就在社会上“矮人一头”,如今掌握更多社会资源的权力精英,又屡屡在教育领域中为子女上演“权力改变命运”的奇迹。权力对职业教育“翻白眼”,加剧了整个社会对职业教育的歧视和不公。如果说当初进入职业学校只是一种无奈,那么面对无力改变命运的现实,平民子女注定会更加失望。

  其实,“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不仅中国传统文化对劳动者礼遇有加,即使现代社会也不乏让人敬仰的劳动模范。虽然接受职业教育的学生一样可以有出息,但也没有必要强求领导干部带头送子女上职业学校,毕竟父母不能代替子女做出人生的选择。众多平民家庭子女更盼望的是,手握权柄的领导干部能够以身作则,不为子女的升学就业动用权力资源,让子女平等地参与到社会竞争中来,努力解决社会资源分配不公的问题。当然,让职校学生获得尊严的最有效途径还是弥合社会阶层的鸿沟,让所有的劳动者都获得应有的地位和认可,并通过个人努力改变命运,不因学校教育确定终身不变的社会身份。

(责任编辑:李志强)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