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远看,消除技术鸿沟的关键,在于从制度上保障所有群体均能接受技术培训。特别是当这种技术涉及公共服务产品的提供时,要尽量降低相关技术门槛,简化技术要求。在技术鸿沟面前,制度的抚平功能不应缺席
在春运火车票订购“马拉松比赛”中,有人用订票软件“抢跑”,造成短时间内车票被一扫而光;而大量不懂网络、不懂攻略的农民工,只能在寒风中苦等多时却无功而返。此情此景,令人唏嘘。文化欠缺和技术差距,已造成农民工等群体在购票中的不公平地位,拉远了农民工与家的距离。
铁道部推出网络订票,本是希望实现阳光购票、公平购票,其制度善意毫无疑问,但不料执行中遭遇现实窘境,这正是技术鸿沟造成公共资源分配不公的又一案例。
现实中,因技术欠缺、知识差距、信息不对称而导致机会不均的情况远不只此。从人们对部分城市小学用iPad代替传统书包加剧教育不公的担忧,到中西部农民和东部农民在获取致富信息、销售渠道时的不对等状态,再到受教育水平较低群体在享受医保等社会保障时需付出更多时间成本、人力成本等……这些现象都是技术鸿沟造成的社会机会不公。
诚然,技术的进步,往往能转化为更高效的工具,令公众从中获益。但倘若仅有技术的突进而无制度的跟进,那么,技术就会变得只让一少部分人群受惠,技术导致的鸿沟会越来越大,也越来越难以弥补。目前看来,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获取途径的鸿沟,不同群体在同样的信息服务方面存在不公平;二是技能掌握的鸿沟,不同群体在技能和信息素养方面存在不公。
如何消除技术鸿沟带来的获取鸿沟与技能鸿沟,让更多公众享受社会公平,这对制度的制定者提出了新的更高、更全面的要求。
首先,要充分考虑到不同群体会因技术获取渠道和掌握程度的不同,而产生对制度适应性和应变性的差异。在制度制定之初,就要预见由此带来的不公平,进而在政策上查漏补缺,为部分群体预留一定的政策空间。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制度之道,则应既保有余也护不足。
铁道部门推出电话、网络购票并非首次。早在2011年,就有“警惕技术鸿沟导致农民工回家难”的呼声,呼吁有关部门正视网络给农民工群体带来的购票门槛。现在,蜂拥而至的抢票软件发威,让问题摆上了台面。如果在引进新技术购票之初,就能预判这一问题,并将票源在不同渠道之间合理分配,至少提前拿出一定比例的车票,供排队窗口供应,恐怕技术鸿沟就不再那么令农民工望而却步了。
其次,制度还要允许志愿者、公益组织和慈善机构,向掌握技术较为困难、获取渠道较为稀少群体提供克服技术鸿沟的平台。掌握一定技术资源的个人或团体,能在短时间内减少部分群体应对新技术的困惑,提升部分群体适应新技术的能力,以此来增加公共服务获取几率的公平性。
长远来看,消除技术鸿沟的关键,还在于从制度上保障所有群体均有接受技术培训的均等机会,进而拥有逾越技术鸿沟的翅膀。特别是当这种技术涉及公共服务产品的提供时,要尽量降低相关技术门槛,简化技术要求,并且要把相关培训的推广作为前提。具体在火车票订购上,能不能推出“一键式购票”的简易程序,免费提供程序的简易说明,乃至在农民工集中区域加以培训?
技术归根结底只是一种工具,它或许能带来效率,但不加引导也许损害公平。在技术鸿沟面前,制度的抚平功能不应缺席。
(责任编辑:武晓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