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三江源“高原生态经济特区”的思路与对策

2013年04月01日 10:07   来源:中国经济网——《中国经济信息》   

  建立三江源“高原生态经济特区”的重大意义

  正在启动的三江源国家生态保护综合试验区建设中最需要探索、最需要做好的一件事,就是如何建立与综合试验区建设相匹配的高原生态经济模式,即在生态文明观指导下,以实现保护与发展双赢为目标,充分利用高原生态稀缺资源和文化资源,探索建立高原生态经济发展模式。

  高原生态经济是三江源综合试验区的有机组织部分,是建立内生、长效保护模式的内在需要

  三江源地区畜牧过载,是造成三江源生态环境恶化的原因之一,但是要解决畜牧过载与保护的矛盾,决不能通过简单的禁牧来解决。因为在上千年的生态演化中,这种特有的游牧活动,已经成为三江源生态环境的一部分镶嵌在生态演化系统中,如果通过简单的禁牧移民,以无人区的方法来保护,反而会导致另一种生态自然的失衡。解决三江源的畜牧过载的出路,需要通过建立确保人与自然均衡的新畜牧经济来解决。在如此脆弱的生态环境中,要建立一种确保人与自然均衡,实现发展和保护双赢的经济,既不能走常规的市场经济之路,也不能走传统的工业化经济之路。只能是一种符合三江源保护试验区要求的“高原生态经济特区”发展的新模式。旨在解决三江源保护中人与自然矛盾的高原生态经济特区,是未来生态保护综合试验区中不可分割的有机组织部分,是关系到三江源生态保护模式能否落地、扎根、形成具有内生、稳定性的长效保护机制基础性工作,也是建立三江源综合试验区中最复杂、最具有挑战性的实验和创新。

  高原生态经济是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的载体,是实现环境、经济与文化和谐发展的必然选择

  三江源的传统文化是依赖于高原原生游牧生产方式而存在。高原游牧经济是三江源传统文化发生与传承的载体, 在上千年生态演化过程中,三江源的游牧经济、传统文化与自然环境之间形成一种有机联系的稳态结构。三江源生态环境恶化,是这三者之间稳态结构出现了失衡。建立三江源高原生态经济特区,则承担着在高层次上重建环境、经济与文化三者新稳态关系的功能。三江源传统游牧生产和与此共生的传统文化,恰恰是发展高原生态经济所需要的稀缺的资源。三江源的生态环境、传统文化和游牧生产方式不仅都具很高生态经济价值,而且它们的价值是联系在一起的,其中任何一个缺失,将会导致其它两个价值的损失。高原生态经济模式与三江源综合试验区所要求的在环境、经济与文化和谐发展实现保护的要求是一致的。

  高原生态经济是三江源牧民生产生活的基本保障

  无论三江源保护建立在什么样的补偿基础上,但三江源地区牧民的基本生计,必须建立在高原生态经济发展上。目前有一种错误的观点,认为三江源牧民生产方式是一种效率低下、落后的生产方式,为了环境保护,三江源牧民的生计可以通过生态补偿和社会保障来解决。我们应该认识到三江源牧民形成的依托牧业的生计方式,不仅是经济上生计方式,而且也是一种满足有尊严生活的精神的生产方式。尽管国家有足够的财力,通过社会保障、补偿金等各种财政资金,来解决三江源牧民的物质生计问题,但不能解决牧民有尊严地生活所需要的精神需求。三江源拥有的稀缺资源只要进行科学合理开发,高原生态经济不仅成为三江源牧民的生计的基础,而且能够成为不断增加牧民文化自信、有尊严生活的经济基础。

  三江源生态产业类型和发展模式

  根据三江源独特的高原稀缺资源优势,三江源可以发展高原生态产业有五类:

  三江源生态经济的基础产业:高原生态畜产品业

  依托三江源特有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形成高原畜牧业,是三江源生态经济的基础性产业。是发展其它产业的母体产业。三江源生态畜产品产业发展的总思路,是要在保护传统游牧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基础上,保证畜产品的原生态性和稀缺性的前提下,通过建立与此相适应的稀缺产品的市场体系,实现稀缺畜产品价值的最大化。总之,三江源高原生态畜产品,既不能走简单的现代畜牧业之路,也不能走规模收益发展之路,而是在保证草原人畜平衡前提下定量供给、限量供给的提高单位产品稀缺价值的发展之路。

  三江源生态经济的龙头产业:高原生态旅游业

  高原生态旅游是拉动三江源生态经济发展的龙头产业。鉴于三江源脆弱的生态环境和稀缺的旅游资源,决定了三江源的高原生态之旅游产业,决不能走常规旅游发展之路。三江源生态旅游业的定位,是有限制的高端旅游发展模式。首先,具有稀缺性的三江源的旅游资源属于满足人类心灵洗礼的自愿者之旅、精神之旅、善行之旅。其次,满足三江源保护与发展双赢要求,决定了三江源旅游必须是有人数限制的特许权旅游。不仅进入三江源旅游者的资格要有门槛,每年进入三江源旅游的人数,也要根据环境的承载力进行严格限制。再次,从事三江源旅游的企业,也要有严格进入门槛的要求。总之,三江源高原生态旅游是一种针对特定人群、有严格人数限制、由特许企业管理的独特旅游产业。

  三江源生态经济的成长性产业:高原民间手工业和藏药藏医业

  以三江源特有的自然材料为载体,负载着三江源传统文化的三江源手工业产品,是一种文化产品。文化产品的开发要按照文化价值增值规律来进行。文化产品的价值来自其具有个性的创意价值、富有寓意的历史和传统的价值、含有手工艺技巧的工艺价值。目前在三江源已经进行的传统手工业,尚处在粗糙的低层次进行,与三江源手工业特有内在价值不匹配,需要按照文化产品增值规律,进行引导高端开发。此外,三江源独特的藏药藏医开发潜力很大,但基于三江源环境的保护,藏药的开发也不能走纯市场导向的大规模开发之路,也必须在有限制、有门槛的前提下,走集约内涵发展的之路。

  三江源生态经济的新兴产业:高原新能源产业

  受传统能源长途运输成本的约束,三江源利用新能源比传统能源的成本要低,更方便、更具有优势。三江源拥有丰富的风能和太阳能资源。三江源新能源产业发展目标,不是依靠这个产业创造GDP,而是依靠新能源解决三江源牧区和城镇化生活能源自给问题。三江源的新能源发展,对于解决牧民家庭用电、冬季取暖,提升牧民的生活质量具有重大意义。一旦试验成功,对在中国青藏高原推行该模式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三江源生态经济的创新产业:生态保护业

  将政府对三江源保护的补偿机制变成三江源的内生保护动力和机制,唯一的出路就是把补偿机制变成内生的经济利益驱动机制。这种思路就是要探索环境保护的产业化。具体思路是将环境补偿与在保护环境中付出的劳动挂钩,使环境保护成为牧民就业的一种产业。三江源牧民从事的游牧劳动,既是畜牧业的劳动,也是保护环境的劳动。在保持牧草平衡前提下的牧民劳动,创造了牧业和环境保护的双重价值。从原理上看,如果牧民付出的双重劳动,不能获得对等的报酬,那么牧民则会通过畜牧业收入来补偿他全部劳动收入,这样就会出现过牧问题。如果对牧民付出的保护环境劳动,给予合理的收入补偿。把农民得到保护环境的收入与环境要求的减畜、环境改善程度相挂钩,那么就会形成一种在利益驱动下的促使牧民自觉保护环境、自觉维系畜草平衡的内在动力机制。

  高原稀缺资源开发市场模式:有管制的市场经济模式

  三江源特有资源的稀缺性,决定了三江源生态经济的发展不能走传统经济模式,而是要按照稀缺资源原理,找到一个合理的市场价值发现和定价机制,探索传统生态生产方式加稀缺定价的市场模式。

  生产模式:以产定销。三江源资源的有限性,决定了三江源生产产出的有限性。三江源能够生产出多少产品不能按市场需要来确定,而是根据三江源人与自然均衡前提下能够生产多少来确定。如牧区的牦牛今年出栏多少,不是说市场需要多少就出多少,而是根据生态保护平衡确定今年可以出栏多少。三江源产出多少不是市场导向,而是按照人与自然平衡的计划导向。以产定销是三江源市场模式必须坚持的规则,如果突破这个规则,保护与发展双赢的目标就很难实现。

  市场定价模式:拍卖定价。三江源的牦牛肉、藏药、三江源生态之旅等产品是一种无法替代的原生态的稀缺产品,是一种市场需求潜力很大的产品。目前最大的问题,我们没有为这种稀缺产品,找到一种科学的价值发现和市场定价模式。在南方对具有高度稀缺性荔枝王,每个的价格,通过拍卖最高的可买到25万元。所以以产定销,不仅不会降低牧民的收益,反而是保证产品的稀缺性和高收益的重要举措。与以产定销相配套的市场模式,不能走传统市场定价,而是要按照艺术品市场的定价模式进行拍卖定价。

  经营模式:特许经营。三江源资源的稀缺性,从经济学看属于具有自然垄断特性的经济。由此决定了进入三江源经济特区进行经营企业,必须进行资格认证。由于三江源生态经济是三江源生态保护的有机组成部分,这就要求进入三江源经营的企业,必须承担保护环境的社会责任。进入三江源生态经济特区的企业,应该有专门的资格认证,不能是让缺乏环境保护社会责任、对三江源传统文化价值缺乏保护意识的企业进入。特许经营是三江源高原生态经济特区的一项重要制度。

  开发模式:本土化开发。三江源生产方式的专有性和不可替代性,决定了三江源生产必须是以牧民为主体的生产体系。绝不能按照传统的招商引资模式,通过引入大资本来对传统的生产方式进行改造,让牧民成为财富生产的边缘群体。三江源最有价值的财富,就是这种独特的生产方式。牧民是这种生产方式的主体和享有这种财富收益的主体地位不能动摇。如果引入大资本来改造传统生产方式,那么出于资本逐利动机,就会变成追求短期收益的竭泽而渔的破坏式发展。三江源的发展必须在保护牧民是生态经济生产主体、财富分配主体前提下走渐渐的发展之路。

  管理模式:建立三江源免税区。为了鼓励三江源生态经济的发展,建议中央对三江源试验区采取特殊的免税和补贴政策。

  作者:张孝德

  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部副主任、教授,经济学博士

(责任编辑:李焱)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