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信川:通胀判断标准不能简单化

2013年03月25日 09:08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如果仅看M2占GDP的比重,日本达到238.8%,但迄今仍在努力走出通缩;俄罗斯的物价指数已经超过10%,但该数字仅为43.9%。这说明,仅以货币占GDP比值来推断通胀水平并不科学

  央行此前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月末我国广义货币(M2)余额达99.86万亿元,同比增长15.2%。有人认为,我国M2/GDP在2012年升至188%,比2008年增长24.5%,加上2月份CPI同比上涨3.2%,表明货币严重超发,进而导致物价上涨。

  一般来说,M2主要包括流通中货币、银行活期存款,以及定期存款、储蓄存款、证券公司客户保证金等。从各国发展实践来看,M2的增长情况对经济发展的作用至关重要,但两者之间不是简单的一一对应关系,以我国M2绝对量多、M2/GDP较高得出“货币超发”的结论,并不准确。

  从世界银行公布数据看,截至2011年,M2/GDP的全球平均水平为126%,我国虽处于世界前列,但不是最高。日本的这一数字达到238.8%,迄今仍在力求走出通缩。俄罗斯的物价指数已经超过10%,但该比重却仅为43.9%。这说明,仅以货币占GDP比值偏高来推断通胀水平,并不科学。

  众所周知,货币过多会导致通货膨胀,货币过少会抑制经济增长,因此评判一国货币是否超发、货币增长是否适当,应主要看是否导致物价的过快上涨,是否维持了经济的平稳增长。从2001年到2011年,我国总体实现了较快增长和较低通胀。这表明,我国M2的规模基本上符合我国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

  从构成看,若一个国家的间接融资比重高、银行融资占比大,其货币总量相对会比较多,因为银行资产扩张(如发放贷款、购买债券和外汇等)会派生存款,增加全社会货币供给。在以直接融资为主的国家,其M2/GDP比重会相对较低。近10年来,我国大力发展直接融资,但截至目前,新增贷款占社会融资规模之比仍接近60%,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M2/GDP相对偏高。

  还应注意到,在储蓄率高的国家,M2也通常比较高。从全球来看,亚洲的储蓄率相对较高,而中国在亚洲地区也处于前列。我国目前的99.86万亿元M2中,单位存款和居民储蓄存款超过60万亿元,其他存款和活期存款有30万多亿元,真正流通中的现金只有5万多亿元。由于我国的M2更多包含了公众以银行存款形式保存的财富,M2的增长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居民收入和社会财富的增长,而并不必然导致物价上涨。

  从统计口径来看,由于过去我国所统计的实体经济只涵盖物质部门,不包括服务业,所以,随着市场化程度不断加深及经济快速发展,货币供应量很快就超过当时统计口径的“实体经济”需要,表现为超经济发行,即所谓“货币超发”。但实际上,货币供应不仅满足实体经济的需要,还需满足服务业及金融市场的需要。

  当然,货币供应量的快速增长也有增加潜在通胀风险的可能。因此,当前货币政策要处理好稳增长、调结构、控物价、防风险的关系,合理运用流动性管理工具组合,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责任编辑:周姗姗)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