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上海市体育局与华山医院签署医疗保障协议,给刘翔、陶璐娜等23名上海籍奥运冠军运动员享受终身免费医保。知情人士透露,他们“无论是运动损伤,还是感冒发烧,甚至去看牙医,费用都能全免。”同时享受此政策的还有4名在国家队带出上海籍奥运冠军的沪籍教练员(3月17日华商报)。
免费医疗保障,居然只给成功者?乍读此消息,真有点穿越的感觉,仿佛又回到了“礼不下庶人”的古时候。
顾名思义,包括医保在内的社会保障机制,本该是一张为弱者兜底的安全网,而不是替强者叠加奖赏的摩天梯;是雪中送炭的普惠平台,而不是锦上添花的“特供”道具。 最初的社会保障就是源于欧洲中世纪世俗和宗教的慈善事业。而百度百科则如此解释:“社会保障是指国家通过立法,积极动员社会各方面资源,保证无收入、低收入以及遭受各种意外灾害的公民能够维持生存,保障劳动者在年老、失业、患病、工伤、生育时的基本生活不受影响,……”作为社会的稳定器、公民的防护网,济困、扶危、提供基本保障、解除公民的后顾之忧,才是它的基本职责,岂能当成“追涨杀跌”的追星道具?
更值得追问的是,这种“特供”的公共福利待遇,花的是谁的钱,遵循了何种决策程序,问过最终的买单者了吗?据悉,该政策是以政府名义发起,由地方体育基金会运作,人社局、财政局、公务员局共同参与。看来,时至今日,依然亟需向他们普及以下常识:公共财政开支必须付诸公议、遵循规范化的决策程序,而不能仅仅由少数人密室拍板,私相授受,慷全体纳税人之慨。
医保资金毕竟有限,僧多粥少的现状下,公帑管理者尤其应当把每一分钱都花在刀刃上,把有限的医保资金用于最需要它的那些群体,譬如孤苦无依的“失独老人”、最低生活保障线以下的人群、没有生活来源的下岗失业者,等等。即使只给运动员,现实中真正需要帮助的,也不是这些早已在各级政府和企业的丰厚奖励中名利双收了的冠军和教练,而恰恰是那些无缘夺冠而又没有其他一技之长可以谋生的运动员。毕竟,前者在夺金后早已完成了“一登龙门,身价百倍”的蜕变,一单广告便可换得滚滚财源,一旦生病很可能直飞欧美就诊,决不比后者更缺这点关怀。若说贡献,抗战老兵、越战伤兵对国家民族的贡献比他们大得多,何以不见有哪个部门站出来“决定”给他们以终身免费医保?
“只给成功者”的医疗保障,偏离了医保的本义,也照出了公共决策和公帑开支领域 “深水区”的一斑,让人寒意顿生。
(责任编辑:周姗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