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4日在科技界政协委员驻地,听取知名科学家和科技英才们的声音。面对直言不讳的建言献策,习近平更是直率回应:大家讲话都是开门见山,直来直去,谈的都是干货,我认为大家的意见都很好,很多问题给予我启发。
习近平眼中的干货,包括中科院院士王光谦关于改变目前青年科技人员学术地位低下、“堪比农民工知识分子的局面”;包括一汽副总工程师李维斗关于汽车工业“一方面给道路添堵,一方面给环境添乱”、建议发挥政府在汽车产业战略方面的引领作用;还包括上海工商联副主席常兆华关于政府对中小微企业的监管上,应该知道约束自己的行为,学会什么可以不监管,“放下监管大棒、给予拐棍扶持”,等等。
建议与批评,是一对难舍难分的双胞胎,关键看面对建议与批评者,用什么样的胸襟去面对。这牵涉到执政者的政绩观:是生怕民众不知道,需要在表扬与自我表扬中获得自信;还是在直面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民众的认可。而往往,同样面对干货时,有的会觉得自尊受伤,有的会觉得如获至宝。
中国不缺干货,也不缺直来直去说干货的人,恰恰缺的是能够直来直去说干货的环境。这正是官场乃至逢会时,表扬与自我表扬声不绝于耳的原因所在。习近平面对的科技界委员,是一务实的群体;也或许习近平“空谈误国”、“中国共产党要容得下尖锐批评”的表态,给了他们更多说干货、道真话的胆量。
对批评的公开赞赏,是习近平关于“中国共产党要容得下尖锐批评”,在态度与行动上的兑现,也是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对于批评所持的示范姿态。直来直去谈问题,明明白白说干货,既是一种实干环境,也是一种政治环境。它告诉人们,直来直去的干货,比评功摆好的赞歌,更有推动历史进步的现实意义。
直来直去谈问题,与理直气壮说成绩,本身不是一对矛盾。只有在不同的政绩观面前,它才是一对不可调和的矛盾。所以,直来直去说干货的环境,其实是一个政绩环境,政治环境。中国的执政者,应该在习近平眼里的干货中,检视自己的胸襟,检视自己的政绩观。
(责任编辑:武晓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