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卖房征20%税 “弊大于利”从何谈起

2013年03月04日 07:26   来源:红网   乔瑞庆

  3月1日傍晚,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继续做好房地产市场调控工作的通知》,提出了继续调控房价的实施办法。《通知》是对“新国五条”的细化,从多个方面对房地产市场进行调控,组合政策调控的轮廓初现,对挤出投资性需求和投机性需求、保障住房供给、打破房价上涨预期、使房地产市场回归理性,有很强的作用。

  但是一些地产商却似乎并不相信政策所能起的作用,还得意于对历次调控政策成功反抗中。他们从对二手房交易要“依法严格按转让所得的20%计征”这最有争论一点开始分析,对整个政策所能起的调控效果进行质疑。某地产大鳄在3月2日晚间连发两条长微博,称“此次调控新政并无新意,只是不断重复和重申过去的错误,用抑制需求的方式来掩饰供应不足的矛盾只能积累更多的问题,二手房交易的重税会让更多人挤进一手房交易市场,此举弊大于利,会伤害更多人的利益”。

  对二手房交易征税,是否让更多人挤进一手房市场,是否会伤害更多的人?诚然,对二手房交易征税,无论税收是否转嫁,都会影响交易一方的积极性。如果税收由卖方承担,则卖方交易二手房的积极性降低,可能退出交易。如果税收由买方承担,买方可能退出二手房交易市场。如果交易双方各承担一部分,承担税收过高的一方也可能选择退出二手房交易。这样二手房市场就一定会萎缩。此时,购房者会选择一手房市场。不可避免,一手房市场的参与者会增加一部分人,即住房刚需者。但是同时一手房交易市场也会减少一部分人。减少的正是那些靠购买住房在二手房市场交易的人,即投资者和投机者。因为征税后,二手房市场萎缩,二手房买家少了,同时由于限购和提高首付比例和贷款成本,再购买新房子的成本也增加了,投资和投机基本无钱可赚,炒房者自然会选择退出。

  二手房交易重税会让一手房交易市场增加一部分刚需者,减少一部分投机需求者和投资需求者。这一增一减两个变量同时影响着一手房市场的总需求量。一手房市场挤进的需求量增加与否,要看增加刚需者的量和减少的投资者、投机者的量。当前者大于后者时,房地产市场的总需求增加,反之则相反。若二者增减相当,则房地产市场总需求量不变。

  从现实的观察看,房地产上提供的住宅的总供应量应大于真正的住房需求者的真实需求量。房产价格之所以居高不下,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投资者和投机者的虚假需求拉升了房产价格。比如,一个城市有10户人,开发商建造10套房子来满足10户人家的住房需求。问题是其中10户中有2户有钱人家,考虑到城市未来新增人口对住房的需求,希望买几套房子投资赚差价,要买5套房子。这样10套房子供应却产生了13套房子需求,按照市场经济价高者得之原则,10套房子的价格自然上升。2户愿意出高价者先得到5套,剩下的5套由愿意承受价格的人家分别各买一套,最后2户没有经济承受能力的人家,只能租房住了。这就使高房价、空置房和无房者三种现象共存。

  如果二手房市场的高交易税,让房产投资者无钱可赚,打消了投资或投机的念头,10套住房正好有10户人家,没有虚假需求产生,供需平衡,房价自然回归到平衡价格。这就出现二手房交易市场萎缩,一手房市场挤进的人多,但总需求量并没有增加,反而因投资和投机需求的挤出而减少的现象。

  由是观之,该地产商所谓“二手房交易的重税会让更多人挤进一手房交易市场,此举弊大于利,会伤害更多人的利益”之论纯属无稽之谈,不过为一己之利歪曲政策效果,混淆视听,误导公众罢了。事实会证明,不断加码,不断完善,不断合理的房地产调控政策最终会破除房价上涨预期,把房价这个脱缰的野马驯服,让其服务民生,惠及经济发展。

(责任编辑:武晓娟)

分享到:
延伸阅读
  • ·二手房中介私配钥匙之风当刹    2013年07月17日
  • ·转嫁:房主承担评估费(图)    2015年08月27日
  • ·二手房中介费值不值    2013年06月17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